劉力江
所謂學習困難學生,指的就是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教學標準要求的學生。目前,初中教育中出現的學困生現象比較普遍。有不少學困生虛度一二年就輟學,流向了社會。還有大量的學困生雖然沒有成為流失生,但在學校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三年拿一個畢業證。因此,“學困生問題”就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實際上,在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弱智造成的學困生僅占2%左右,絕大部分的學困生是后天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
一、初中學困生成因
1.認知因素。專家曾對學困生與學優生以及中等生的智能結構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學困生在言語、數理、思維、記憶、觀察、空間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均與學優生和中等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在高層認知能力(言語、數理、思維能力)差異最大,而低層認知能力(觀察與操作能力)方面差異較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學困生在認知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這一差距雖然不足以影響到他們九年義務教育的順利完成,可是,將對他們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起到不利的影響。
2.家庭因素。進入初中以后,學生首先遇到分快慢班的挑戰。由于學困生持續的學習上的失敗,家長對其學業不抱太高期望。學困生家庭的教養行為歸納為三種:教育型、嚴厲型、放任型。調查中發現,學困生的家庭教養方式以嚴厲型和放任型居多,而教育型所占比例較少。由于自我意識的覺醒,個體面臨對自我的思考,對自我與周圍人際與環境的重新關注,加之獨立意識的增強,使他們對成人的行為格外敏感。因此,在這一轉折時期,他們渴望在學業上、情感上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渴望父母尊重他們的行為,平等地對待他們,能和他們像朋友一樣相處,能設身處地地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然而,這些學困生的家庭中,親子關系大多不是很融洽。在這種家庭生活背景下,學困生主動、積極、樂觀等方面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必將受到影響,而厭學、焦慮、自卑、缺乏意志力等不良非智力因素卻極易形成。
3.學校因素。由于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進行的,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據對學困生調查,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和教育方法不當。此外,目前教學中過于強調競爭而忽視合作。由于課堂競爭中優勝者只是一小部分,學困生往往是競爭的失敗者,因而容易誘發學困生的自卑、自暴自棄心理,加深了學困生對教師及課堂教學的厭惡。實際上,學困生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他們雖然對學習不感興趣,但是卻熱衷于課堂學習以外的活動。在第二課堂,學困生可以找到自身感興趣的東西。如果教師家長利用好第二課堂,將學困生的興趣和熱情轉移到學習上來,使學習獲得成功,這對他們的自信、興趣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這條重要途徑卻被學校忽略了。良好的校風可以在學校中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樂觀風氣。這樣的學校環境使學生產生高昂的學習熱情,學困生較多地在學校的校風、教風、班風上存在許多問題,學校缺乏科學化、民主化的管理方法;教師不具備過硬的教學能力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學生上課睡覺、胸無大志、動刀動棒;班級沒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學生之間缺乏團結互助的精神,一盤散沙;缺乏干凈、整潔的班容班貌……這使得學困生不良的習慣很容易形成。
4.社會因素。社會上不良的風氣對學困生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拜金主義的不良社會風氣,使得相當一部分學困生和家長認為:既然學習跟不上,不如到社會上打工掙錢。這極大地降低了學困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使得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產生退縮、畏懼,缺乏堅持性、自制性。
5.人際交往因素。學困生經常完不成學校交給的學習任務,這無形之中影響到他們和同學之間的交往。學困生當中,有一部分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采取了退避行為,這無疑會使他們形成孤獨、自卑、抑郁、膽怯、焦慮等不良非智力因素。有一部分學困生便以個人好惡自發形成群體成員之間的交往,這便是我們經常說的“小團體”。他們總是高度重視群體并按群體的利益和準則行事,接受群體期望的價值觀念。“小團體”使學困生找到了為保持自身安全感的新源泉,逐步擺脫了形式上和思想上對父母的依賴。這種“小團體”的行為已明顯構成違反現行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標準傾向,如,偷竊、說謊、逃學、暴力等。這種“小團體”成員間的交往只能使他們本來就存在的不少問題的非智力因素滑向惡化的邊緣。
三、初中學困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1.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尊重、關心、愛護學困生,不挖苦諷刺,注意通過各種渠道與學困生建立感情,以幫助學困生轉化。學困生有缺點但渴求進步,特別希望教師能關懷和幫助他。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熱愛,得到的報答是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教師對學生的熱愛主要表現在觀念上,富有理性;而學生尊重教師往往通過學生的個人主觀判斷和情緒體驗來決定,富有情感色彩,表現在是否尊重課堂紀律等方面。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鼓勵學困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
2.承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都能獲得更加公平而恰當的學習與成功的機會。確定學習目標、分層次教學,培養學習動機和興趣。要承認人的個體差異,不能用同一目標來要求所有的學生,否則會造成學困生和輟學生。要知道輟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因為錢的問題。多數學困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達不到教師要求的目標,是被動的、苦惱的。對學困生可先降低目標要求,當達到目標后再提高目標要求,使學困生學有所得,實現自己的理想。
3.長期堅持習慣教育。學困生一般習慣較差,進入初中后吸收知識的能力增強,接觸外界社會的機會增多,獨立人格正在形成,思想變化快,如果不長期堅持良好的習慣教育就不能養成好學風,所以教師要認真研究校規、班規,徹底改變一些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不利的做法,使全體師生共同努力、齊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4.成立家長短期培訓班,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在初中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進行講解,使家庭、學校形成合力,減少學困生,使學困生也能正常成長。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