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文
德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實現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養以及推進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關乎每個青少年今后的成長和發展。當前,農村中學德育工作基本上采取順其自然、流于形式的做法。由于學校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走不出教育職能與德育工作對立的誤區。這就要求我們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認真思考,探索出一條適合當代教育發展的德育新途徑。筆者結合所在學校實際,對當前農村中學德育工作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作初步探討。
一、農村中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重智育教育,輕德育教育
學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導力量,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強大影響力和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一些學校教育宗旨已經偏離了其基本的軌道,學校和教師關注的重心往往只是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根本無暇顧及青少年“仁”“愛”“善”的傳統道德教育,也很少關注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學校為了發展,為了獲得上級行政部門和社會的認可,拼命地抓智育;教師為了生存,為了在學校和社會站穩腳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學生成績。在應試教育中,“知識教育是實的!智育是重的!德育是虛的!體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勞動教育是極少的。”相對于智育工作來說,德育的階段性目標不明顯,也缺少與之配套的評價措施。
(二)重課堂教學,輕實踐體驗
課堂教學以灌輸和考試為主,缺乏學生的親身參與體驗。由于一些教師沒有擺脫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化教學方法的影響,仍然固守傳統的學科本位的教學,把生動復雜的德育教學活動局限在固定狹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灌輸和考試。以學科考試分數作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標,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學習方法的習得、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形成。為了保證教材知識點的傳授,有的教師簡化或干脆省略掉課堂探究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和體驗德育的探究過程完全成了一句空話。
(三)重學校教育,輕家庭教育
家長對子女的的期望與教育出現畸形現象,他們對子女的教育目標很高,但自身的教育水平卻有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物質上舍得投資,不讓孩子做一點事吃一點虧,只要孩子一心學習,考上重點中學。家長期望值過高又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導致對孩子的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從不關注,往往指責多鼓勵少,打罵多教育少,造成孩子心理負擔過重,在育人上適得其反。近幾年,學生結構中出現了“三多現象”:一是寄養子女數量多。據學校調查統計,在我校有71.8%的學生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平常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二是個體戶的子女增多。三是單親家庭的子女數量增多,有8.5%的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這些各具特點的“三多現象”造成家庭教育難以實施健康正確的教育方法。據調查有97.1%的學生表示,與父母的代溝很大,平時幾乎與父母沒有共同語言或幾乎無話可說。
二、農村中學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轉變德育觀念,開展德育教育
目前,由于受社會和家長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學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學率,有人認為德育可有可無,是“虛”的,不能促進教學成績的提高,認為“德育無用”。雖然學校教育不能直接改變社會現狀,但是學校可以通過培養人來影響社會,從而間接對社會現狀的改變發揮積極作用。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極觀望等待,更不能無所作為地空發牢騷與不滿,而應該沉下心來研究自己的本職工作,從中找到切實可行的對策,從而積極推進學校德育改革。通過學校德育主題文化活動向社會開放,尋求社會的支持、理解與認同。
(二)健全隊伍建設,推進德育教育
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學校應重視德育隊伍的思想建設。使農村學校德育工作改變過去的經驗型、封閉式教育,如保姆式教育、訓斥體罰式教育、灌輸式教育等。
1.要強化教師的責任感和教書育人的意識。
2.要樹立尊重、熱愛學生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以幫助他們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技能。
4.在選聘班主任的時候,高度重視對教師的人品、作風、敬業精神、能力等的考察,確保教師在德、能、勤、績等方面出類拔萃。
(三)注重活動引領,強化德育教育
學校德育教育要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學校和班級要多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既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又能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1.要以養成教育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注重知、情、意、行與和諧統一,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促進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的形成。
2.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教育他們不斷地認識自我,增強他們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要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民族主義教育為主題,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自力更生,立志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4.要加強法制教育,積極引導,爭做文明學生。學校要堅持上好法制教育課,教育學生知法、守法,從小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
5.要重視校園宣傳,讓學生從身邊可以感知的事物開始,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資源,創建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教育學生要正確應用網絡等媒介,學習優秀的綠色文化。
(四)密切家校聯系,促進德育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農村中學要辦好家長學校,成立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建立和完善學校德育管理機構,定期召開家校委員會會議,研究青少年思想現狀和對策,實行統一的德育內容、統一步調、統一方法和措施,實現齊抓共管。這樣既可避免存在于少數學生中的不健康思想在社會上找到“避風港”,又可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得到系統全面的管理。只有家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達成共識,才能給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橋梁。
總之,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何根據社會新時期的特點使學校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要不斷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問題、新特點、新動向,克服德育工作相對滯后的弱點,真正把致力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作為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標。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學校高效課堂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批號:GS[2013]GHB0112)研究成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