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占果
語文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并要求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方面發(fā)展。而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激發(fā)小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中逐步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在日常學習中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不同的年齡、學段,具有相應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并能正確地理解和恰當?shù)剡\用祖國語言文字。同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量的研究實驗證明:興趣是人們是否愿意參加一項活動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小學生而言,興趣是調(diào)動其參與到某項活動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課堂上所學的內(nèi)容以及教學過程,則是激發(fā)學生興趣重點的范圍,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漲,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就會越好。所以,我們要能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認知能力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結合教材、學生、教師自己三方面來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把小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上,是教學中的重難點之一。成功地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就能激起小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我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各種植物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視覺情境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不能采取單一的形式,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利用各種小組學習、競賽比賽、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學生能否真正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它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密切相關,根據(jù)筆者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班級中成績不穩(wěn)定的學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不認真聽講或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不善發(fā)言等等。
例如,在學習《感受讀書快樂》時學生自由組成小組開展活動,先在小組里商量一下,準備開展哪些活動,訂好計劃然后分頭行動。有個別學生無法與小組間成員達成一致,盲目行動無目的可言,以至于該小組沒能很好地完成任務。
當然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日間就養(yǎng)成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對學生進行長期培養(yǎng),在日常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修正。
教師要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注重自己的言行,和學生說過的承諾要及時兌現(xiàn),把自己有關學習的好習慣與學生交流討論,如我們每天要在課余時間練一張硬筆書法,教師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到黑板上,激勵學生養(yǎng)成練書法的習慣并持之以恒。教師在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yǎng)成良好的教學習慣,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說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開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影響學生一生的源泉。
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它是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臂膀。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不僅學會了,而且要達到會學了,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一篇新課文《鯨》時,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學生以前沒接觸過,課前預習的學生和課前沒預習的學生,在課上表現(xiàn)有明顯的差距,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后者感到很吃力,學生的學習效率低,無法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要想學好語文從基本功抓起,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習和多思考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學好語文的不二法寶。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培養(yǎng)學生讀、說、聽、寫等方面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學習中自己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習環(huán)境密不可分,學生只有在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中才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圖文并茂,聲情俱佳的教學情境下,學生更容易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景當中。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聽著輕快的樂曲,欣賞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不同的風景,彷佛置身在紅松、白樺、櫟樹的圍繞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瞬間被激發(fā),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想要了解小興安嶺的每一片土地。
除了教師刻意營造的各種教學情境,還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自我想象、自我展示的空間和平臺,如在學完《走遍天下書為侶》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假如你獨自旅行,你會帶上什么東西呢?學生踴躍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帶上畫筆,有的帶上百音盒,有的帶上照相機……學生的知識得到延伸。
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時刻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并且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這種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鍛煉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無論語文教學還是數(shù)學教學,我們一定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第一位,站在學生的視角上,挖空心思去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自主性,引領他們從“我學會了”到“我會學了”的華麗轉身。我們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以一種潛移默化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小學語文是其他學科的開端,語文知識決定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基礎打不好,其他學科也要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運用嶄新的教學理念來引領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