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軍
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必要課程,肩負著提高學生道德認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責任。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此階段加強德育教育至關重要。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機械傳授,學生是被迫記憶,對基本道德行為準則處于認知階段,而并不能將其更好地用于指導生活行為,而造成學生課上學的是一套,課下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樣也就失去了思想品德教學的功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提高學生道德品質與修養這是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標。那么我們要如何進行教學,才能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教育功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呢?這是新課改下廣大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所需重點考慮與不斷探索的重要問題。對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不斷的實踐與嘗試,主要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以良好的師德感染學生
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的言行舉止、道德修養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整體品德素質是實現學科德育教育功能的前提與基礎。教師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尚形象,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給予學生正面影響。同時也可以加強教學的真實性,試想如果教師在課上講的是一套,課下又是另外一套,這樣就會給學生一種誤導,一種負面影響,學生也會產生認知與行為上的誤區,那么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平時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成為學生學習的表率、效仿的楷模。這樣才能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的高大形象,學生才能愿意親近教師,并認真接受教師所講述的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時才不會去機械地記憶,而是會在教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這樣更利于學生道德水平與修養的提高,更利于思想品德課德育教育功能的發揮。如要求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自己首先就要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珍愛生命;要求學生與同學搞好關系,自己首先就要與學生、與同事和諧相處;要求不熱衷網絡游戲,自己首先就要遠離網絡游戲;要求學生講誠信,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重承諾講信用的人;要求文明用語、禮貌待人,那么自己首先也要做到。唯有如此,才能以自身的道德、修養、情感、思想等來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才能滲透德育教育于無形,促進學生道德品質與修養的全面提升。
二、引導學生展開主體探究
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對于思想品德課教學來說,其德育教育并不是教師將知識強行附加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真正地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要求學生機械背誦理論條框,只注重學習結果的方法,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
1.立足教材,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生活是一切知識產生的源泉,現代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打破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要用生活之水澆灌教學之花,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富有生機與活力,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提高教學參與度。在教學中我們要以教材為中心向寬廣的現實生活輻射,達到多種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使得教學更能貼近學生實際,增強教學的真實性與親切性,引發學生的主體參與。如在學習《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學期初在全班投票選舉班長時,如果我讓票數第二的學生當班長,你們怎么想?”學生紛紛表示心里不痛快,因為這樣不公平。由此來引入公平,再讓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實例。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一起來談談什么是公平,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不公平的現象等等。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充分交流與激烈討論,基本達成了對公平的認知。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獲取直觀認知,經過主動思考轉化為抽象認知,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巧妙設問,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通過問題的提出可以為學生創造懸念,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與探究行為,積極地調用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來展開主動積極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與自覺性,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達對到理論知識的真正掌握,真正成為探究的主人、知識的構建者。如在學習《自立自強》時,我首先選取學生代表來說一說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最依賴誰,并舉出實例。然后再讓全體學生思考:“你依賴他人時,你是如何想的,有沒有想過不依賴任何人,自己要自立自強?”這樣的問題切合學生的實際,激起了學生求知的火焰,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展開主體參與、主動探究。
三、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內化
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構建,學生再也不是死記硬背那些道德行為準則,而是能夠將教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通過主動探究,達到對這些理論知識的真正理解。但學生的理解并不代表著學生一定能付諸于實踐。德育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這集中表現在學生的行為實踐上。在學生主動探究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讓學生具體感知,這正是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學習規律的本質體現。如學完《做情緒的主人》,我指導學生將所學運用于解決自己或他人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不滿、消極情緒,并讓學生總結出來,可以形成書面文字材料,也可以以表演情景劇的方式來進行集中匯報。又如在學完《網絡交往新空間》后,我讓學生對自身網絡的認識與使用進行反思,總結出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足,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從而可以更好地利用網絡,結交更多的好友。這樣的環節設計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自身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能夠自如地運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識的實用性,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內化與運用,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便會對思想品德課學習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與激情,從而使其更能發揮其德育功效。
總之,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這是新形勢下廣大教師最為關心與不斷探索的話題。并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以取得成效的,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廣大教師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中心,以學科特征為核心,將教育教學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結合起來,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進行全方位改革,切實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整體教學效益,充分發揮其學科德育功能。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