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
聽了陶繼新老師教育思想的講座,感受頗深。作為教師的幸福感,在言語間緩緩地流淌出來,讓我感受到了內心的寧靜、平安與快樂。我知道,這種長久的幸福來源于我的學生、我的講臺、我的工作。
一、在教育過程中發現美,感受幸福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是塑造學生的人格和品質,讓他們用所學到的知識回報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陶老師就是堅持這樣的教育目的,用智慧的雙眼不斷地尋求教育過程中的真善美,在發現、提升、實踐的基礎上,不僅讓自己感受到幸福,也幫助他人實現了理想,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如此。教與學是一個互相影響、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引導學生成長,學生的美好又在不斷豐富著教師的心靈,看著學生在自己的教導下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我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作為一名教師,與我愛的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發現并記錄教育過程中的美,我感到十分地幸福。
二、在教育過程中喚醒潛能,品味幸福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是很多時候處于沉睡狀態,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喚醒人的潛能,讓它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潛能,相信學生具有“一飛沖天”的潛力,摒棄傳統教學中“學生是一張白紙”的觀點,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盡力去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全盤接受教師的灌輸。陶老師通過多個案例來證明人的潛能無限,而教育的功能在于喚醒,這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傾聽學生的心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的點撥喚醒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盡情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為人師者,引導學生盡力發揮自己的潛能,打造一片新天地,方能會心一笑,細細品味這獨到的幸福。
三、在教育過程中體現人性,創造幸福
陶老師的講座中圍繞人性列舉了很多事例,主要說明一個問題:喚醒學生的潛能要遵循“人性高于一切”的原則。在教育過程中,要貫徹這個原則,就要注意這樣幾點:一是知識和能力并重。應試教育的誤區之一就是注重知識的獲取,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導致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學習,形成自身的學習能力并終身受益。二是注重人品和個性教育。教育過程中,人的道德品質和性格教育才是重中之重。一時的分數高、一時的事業成功不能代表教育的成功,如果道德敗壞、性格惡劣,人的能力越大,給社會造成的隱憂越大。所以說,人性高于一切,要注重人品和個性教育,為成功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言傳身教。教育是身體力行,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不管是知識層面還是道德層面,教師都要成為學生的榜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做到以上幾點,尊重并引導了學生的人性發展,就能夠創造幸福,讓他們擁有一個幸福人生。
四、在教育過程中師法自然,享受幸福
教育方法是我們教師要一直研究并探索的重要課題。陶老師提出:取法乎上,即師法自然,真法不落實像。簡單說來,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要適合自己,符合實際。要知道,教育方法是教育理念的體現,而不是細枝末節的技巧,更不是別人經驗的復制,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學情、教師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所謂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才能讓師生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幸福與教育過程密切相連,在每一次的播種中、守候中、鼓勵中,我都感受到了滿滿的幸福,這份幸福指引著我一直前行、一直微笑、一直歌唱。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