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是教師講學生記的灌輸式教學,整個教學只是教師一個人的活動,學生游離在教學的邊緣。新課改非常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明確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這是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的徹底摒棄,我們要改變以往教學中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機械教學模式,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在恰當的時機提出科學的問題,以問題來誘發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問題教學法,以推動教學進程呢?
一、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喜歡追根溯源、刨根問底,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還要學會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用問題在新知與學生心理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中,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進而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對新知產生關注與期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導入提問。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導入時能否激發學生好奇心,引發學生求知欲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成敗。在導入時提問,更能引起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心中產生為什么的疑問,進而主動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學習《竊讀記》一課時,我提出:什么叫竊,你怎么理解竊讀是一種樂趣,在現實生活中你有過竊讀的經歷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
2.課中提問。小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效注意持續時間不長,在一節課中很難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與良好的學習狀態。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我們也可以利用富有懸念性的問題來誘發學生探究動機,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無論何時提問、何種問題,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機智來靈活處理,學會根據學生的隨堂反映,利用課堂的動態資源來設計全新的問題,以此來順應教學的發展,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用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逼桨字睌⒌慕虒W如同一潭死水,學生只是在機械地順著教師的思路進行。而問題能夠激起學生情感與思維的漣漪,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讓學生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想,沖破教材的限制與思維的束縛,展開富有個性的創造性學習。
1.提出的問題具有多維度。封閉性問題具有答案的唯一性,只能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條框之內,而無法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問題的多維度性,也就是要具有開放性,可以讓學生從多種角度來思考問題,答案具有多樣性,而非唯一性,這樣才能達到開闊學生視野、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用心,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將問題的出發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將學生思維的視角由教材引向寬廣的現實生活,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將問題的解決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達到對文本知識的真正理解與靈活運用,提高學生實踐運用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2.提出的問題具有梯度性。學生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規律、接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單一的問題無視學生間的差異性,只能使部分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并不能激起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而影響到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教學參與度,只能成為部分學生的課堂。這與素質教育所倡導的面向全體、全程參與、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相違背。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來設計富有梯度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更加富有針對性,可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使全體學生能夠基于自身基礎獲得最大發展。
三、用問題來引發學生的質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碧釂柕闹鲃訖嗖⒉皇墙處熞粋€人的,學生同樣有提問的權利。而且小學生好奇心強,愛問為什么,教師要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提問。教師不僅要學會設計問題,還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鼓勵學生提問,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技巧與方法,學會自主學習。
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自主提問也需要一個過程,開始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為主,逐步過渡到師生互問互答,讓學生學會提問,提出更多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也正是新課改所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學生只有學會學習,才能獨立地完成聽說讀寫,真正地理解,提高運用能力。
1.讀思結合。要讓學生將閱讀與思考結合起來,這樣對文本的理解才不會局限于表面,受文字的限制,而是能夠將文本與生活結合起來,達到對深層內涵與本質的認識,這樣才能產生更多富有價值的問題。
2.以問生疑。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思路,促進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為迷茫中的學生帶來問題的切入點,從而使學生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