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惜春
素質教育的真諦,就是以每個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運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條件,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同時發展各種能力。這一內化過程,是塑造具有主體意識新人的素質的過程。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是完成這一內化過程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抓好語文教學“五個盡量”學習環節,努力讓學生自主學語文、用語文,下面就此方面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課文,盡量讓學生讀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師必須充分認識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獨特作用,堅決摒棄串講、串問、教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要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用“讀”來代替過去那些繁瑣的講,真正實現“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首先,教師要把握好讀的時機:在預習課文時——讀;在初步感知,掃除閱讀障礙時——讀;在分段,概括段意時——讀;在品析重點詞、句時——讀;在質疑問難時——讀;在體會人物精神、品質時——讀;在教師提問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時——讀;在學生回答卡殼時——讀;文質兼美的句段及要背誦的課文——反復讀……其次,教學中要采取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讀的形式主要有齊讀、指名讀、小組讀、輪讀、分角色讀、引讀、默讀等。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西門豹》一文時,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讀的欲望強烈,興趣濃厚,個個躍躍欲試。這樣的讀,有助于學生對人物特點的進一步體會。
二、疑點,盡量讓學生提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學貴有思,思貴有疑。”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多角度、全方位獨立思考,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教師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文文字的過程中,要指引思維的途徑、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認識水平。讓學生提出問題,即質疑問難,是突出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表現,因此,教師應更新觀念,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閱讀思考解決問題。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創造寬松的環境,積極引導鼓勵大家提問,激發求知欲。其次,要給學生質疑的一些基本方法,讓學生會提、善提。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看到課文題目:課文題目中為什么用“借”箭,而不用“騙”箭、“受”箭、“取”箭?同時,在質疑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區別對待,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盡可能采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找答案,教師起組織引導作用。這樣得出的答案必然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問題,盡量讓學生思
贊科夫指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孔子也認為:“學而不思則罔。”然而,在教學中,教師提問、學生的回答,往往流于形式。課堂成了教師與少數尖子生的對話,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則成了陪襯,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起來,這與素質教育中主體性原則是背道而馳的。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提出的問題,難易要適度。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以激起學生思維的興趣。另外,可一改以往上課“舉手發言”的習慣,對一些非理解不可的問題,對理解課文至關重要的問題,教師把問題提出后,不要流于形式,急于讓學生解答,而要把充足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而且讓沒有想好的學生舉手想好后再放下。從心理角度看,這樣做,可引起每個學生的注意,促使每個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促進其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有助于提高每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掌握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更好地調控課堂,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
四、練習,盡量讓學生寫
盡管大家對杭州大學教育系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一節課規定給學生寫的時間應不少于20分鐘。”還不甚認同,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經驗無可動搖,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精講多練,找準每節課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做,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進行練習,使每個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比如,一些文本中出現的要求掌握的詞語可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書面造句,學生參與面大,學生出現的錯誤能及時得到反饋、糾正。再如,生字的教學,你不讓學生去練,而只是口頭上講怎樣寫才正確、工整,那永遠形成不了能力,還是寫不好。
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向數學課堂模式學習,把課堂練習帶進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君子動口又動手”。這樣,不但能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均衡發展,而且還可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五、看法,盡量讓學生說
說是學生一項重要的語文素養。因此,作為語文教學主陣地的課堂就不應只是教師的講。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全體學生說的積極性,有意識地把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評論、分析、總結,以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一課,可抓住本課的中心問題——從主題圖上可以看出課文描述的哪些內容?從人物的表情、動作可以體會到父子倆怎樣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認識水平找出答案后,先同桌互說交流,然后教師再指名回答,發表見解,最后教師再適時地進行必要的評價、補充、總結,由于讓學生充分地說,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又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鯨》一課時,學生對“鯨生活在水中,它是哺乳動物還是魚?”這一問題認識比較模糊。教學中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聯系科學課中學到的有關動物、魚的知識進行比較討論,各抒己見,找出“鯨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的充分理由。這樣的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經過自己的分析、判斷、總結,既培養了思維能力,鍛煉了說的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又樂得“清閑”,事半功倍。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