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林
2013年2月10日,教育部發布了《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它是國家對合格小學教師的基本專業要求,是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教學行為的基本規范,是引領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小學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發布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如何提高自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是一個值得研討的課題。
一、師德為先
第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有堅定的職業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理想,對小學語文教育事業持有一顆堅定、執著的心。語文教師要堅持“語文,天生重要”的信念,為培養人提供交流的“工具”。第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熱愛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唯有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將學生放在第一位,處處為學生考慮。唯有相信學生的教師,才能讓學生相信教師,相信語文學科的功能。唯有尊重學生的教師,才能利用學生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第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有嚴以律己,為人師表。如果語文教師不能以身作則、給學生提供“榜樣的力量”,那么還怎么談以教師的人格來影響學生。
二、理念為桿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而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將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內化為教師行為。教學理念發揮著旗桿的指向作用,它指引著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尤其是讓語文教師明白教學設計的思想是什么等。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等理念應當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標桿。
三、知識為基
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是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通識性知識等部分。每類知識都在這一知識結構中充當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體知識是語文教師在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中所學到的關于語文本身的知識,如基礎知識、文言文、文學常識、閱讀和寫作等。條件性知識是語文教師應當具備的語文教學論、語文課程論、語文教學設計等相關知識,如語文教學方法、語文教學媒體等。實踐性知識是語文教師在一線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感悟到的默會知識,此知識是從語文教學論等書本上學不到的。通識性知識是語文教師應當了解的關于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
四、能力為重
小學語文教師應特別注意培養的能力有: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分析能力、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能力、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能力、小學語文教學實施能力等。此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語文教科書的課文中滲透著大量的關于如何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怎樣辦對人民有益的事等素材,當下的語文教科書中還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品德、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