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紅
摘要:作為中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個性化 初中 數學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孔子是主張樂學的。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卻“遺忘”了這一傳統,許多教師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輸,使課堂教學變得乏味。機械而無情感。學生很難從中尋得趣味,更談不上以學為樂,部分學生厭學甚至中途輟學。因此,教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使學生樂在其中,同時產生渴求探索知識的內動力,不斷步入新的境界,達到新的至高點,并獲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一、巧妙導入,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
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導入語不僅為教學過程定下基調,確定好教學的邏輯順序,而且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一步。
教師在備課時,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導入語。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智慧,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要把它與教材的重點、難點等因素聯系起來考慮,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開場白中迅速定向,進入對教材重點的探求。導入語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鼓起他們學習的風帆。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巧妙地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
例如,在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作圓時,教師不是直截了當講方法,而是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問題:一個圓鏡子破了,現在只有邊緣的一塊碎片,根據它,你能制造出一個和原來的鏡子一模一樣的鏡子嗎?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問題。另外,通過以上方法引入,還讓他們感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數學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二、創造情境,使學生享受學習之樂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新穎的學習氛圍中激起思考、討論的興趣,引出要講授的知識,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
例如,在講“圓冪定理”時,有位教師是這樣引入:同學們早就背誦王之渙的《登鸛鵲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實這是詩人的浪漫和夸張。事實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是辦不到的,那么要登上多少層樓,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之后,大家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學生懷著好奇心,聽得格外仔細和急切。
學過切割線定理之后,學生把地球的半徑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約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層樓,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比珠穆朗瑪峰的兩倍還多。深感詩人想象之大膽,手法之浪漫。不少學生還主動出擊,有的說:我算出了登高一層樓(通常3米)所能看到的景距。有的說:我計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歡快中,學生已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了。
三、點綴趣味,使學生體驗知識之樂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以趣味點綴,以幽默調節,則會使學生體驗到知識之樂。結合教材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數學知識,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而且有助于記憶和運用。
有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概率時,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從前一位父親,令其不太靈活的兒子去買一盒火柴,之前反復叮囑要試一試是不是好用。結果,他的兒子一根一根劃,等回家時,已全部劃完,其父親哭笑不得。
從這個故事中,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并不都是抽象的,而是生活中需要的,生活中的樂趣,也反映了學習知識的必要性。因此,教師如果善于點綴趣味,則會使學生體驗到知識的樂趣。
四、引導探索,使學生享受攀登之樂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探索,使學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體現在適當地分解知識的難點,合理地劃分課堂教學的層次,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艱辛的探索攀登后,才會有成功的樂趣。
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動手實踐,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并有效地運用。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動口數、動口說、動手擺、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變枯燥被動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激趣樂學。而且通過讓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
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證明時,學生初學幾何,引輔助線對學生來說是個很困難的問題。為此在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三角形,在課上讓學生把其中三個角涂不同顏色,然后剪下來拼在一起,問學生有幾種拼法,通過拼湊發現輔助線的四種引法并總結出最少要作一邊的平行線。這樣可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尋求解題規律,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五、深入淺出,使學生體驗易學之樂
學知識有如登山,越往上越吃力,也越覺困難。怎樣使學生降低坡度,使學生化難為易,就需要教師深入淺出地引導。
例如一個作圖問題:直線l同側有兩點A、B,在l上求作一點P,使PA+PB最短,此問題直接呈現給學生,他們不但不易找到解決的方法,而且也不易理解其中的原理。
反之如果先設一個鋪墊:在直線l異側有兩點A、B,在l上求作一點P,使PA+PB最短。學生則不費吹灰之力。由此啟發,能否把異側的兩點搬到同側呢?啟發學生作對稱點。這樣,學生就不感到深奧。
綜上所述,課堂如果教師巧妙導入,以趣激之,學生則樂在開頭;創設情境,點綴趣味,學生則樂在其中;引導探索,深入淺出,學生則樂在其后。善教者,能使學生臉上有笑,心中有樂。課堂上生動活潑,高潮迭起、情趣盎然。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當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其方式也遠不止以上所述,它需要教師努力去探索,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帶著積極的情緒學習和思考,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快樂的事,高興的事,讓學生在樂中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