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梅 王琰 崔霞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以及其他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經濟類專業人才必修的主干課程,這門課具有理論抽象、實踐性強、概念多、核算復雜等特點。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這與普通高中的應試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就決定了中職的教學方法應該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如何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基礎會計課堂充滿活力呢?教學過程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就《錯賬更正方法》一課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課前準備活動要有針對性
在課前,我讓學生查閱全班學生登記賬簿的練習,調查會計工作中賬簿記錄經常出現哪些錯誤。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記錄案例并做好歸納總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先有一個感性認識,通過學習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我把學生收集的問題結合本課內容進行有機提煉和整理,歸納為4個方面,然后將這些問題重新分發給各組,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文本,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使這些問題既成為備課的重點,也成為課堂探究的綱目和線索。最后,我將學生搜集上來的案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使課上交流更生動、直觀。
二、新課導入環節要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環節我用多媒體演示了一個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錯賬。然后我提出緊密聯系、層層遞進的兩個問題:“同學們在調查中發現的錯賬,必須采用《會計制度》規定的方法進行更正,要做到規范、整潔、美觀。那么造成錯賬的原因有哪幾種?會計人員到底應如何更正錯賬呢?”這樣既明確了學習目的,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這樣自然地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三、探究新知環節要深化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探究新知是本節課最重要的環節,針對《錯賬更正方法》一課的內容,又分為“仔細觀察,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實際操作,解決問題”“鞏固練習、深化問題”4個小環節。每個環節均采用“小組展示——組間互補——教師點評”的方法進行。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的設計理念。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個環節:仔細觀察,提出問題
從實際會計核算工作出發,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編好的記賬憑證和已登的賬簿,將各種類型的錯賬隱含在案例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查找錯賬,分析錯賬類型,然后各組派代表展示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則進行補充評價,教師適時點撥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提高了觀察事物、發現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自主學習,分析問題
針對案例中所查出的賬簿記錄錯誤,讓學生閱讀課本相關知識,分析各項錯誤應選用什么方法更正。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與文本對話,小組內展開討論研究,通過分析對比,各小組學生嘗試根據錯賬類型選擇正確的錯賬更正方法(只找出恰當的辦法,具體操作在下一個環節進行)。這樣,不僅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培養了比較和歸納能力。
第三個環節:實際操作,解決問題
錯賬更正的具體方法是本課的重點,這個環節采用小組研究,“做中學”,分析、操作、討論、歸納環環相扣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這個環節分為三個步驟。
1.提供案例,動手操作:各小組共同研究,動手操作,對四個案例中的錯誤運用相應的方法加以改正。
2.探討歸納,總結規律:各小組學生探討歸納每一種錯賬更正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從實踐上升為理論。
3.展示補充,強化記憶:在學生歸納、評價、完善的基礎上,教師演示課件,讓學生領會各種錯賬更正方法的操作要領,同時教師進行提煉,以順口溜的形式畫龍點睛。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深化問題
這個環節我給學生布置了幾個練習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各種類型錯賬的更正,教師巡回指導,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強調。這樣,學生既熟練掌握了所學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又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四、歸納小結要發揮學生主體性
教學過程的第四個大環節是課堂小結。我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歸納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點,并揭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從整體上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學習情境里,他們才會盡情地“參與”與“表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敢于質疑,課堂才有活力。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