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建威
摘要:我們的作文教學,人文精神實在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重“情趣”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學實踐中集中而生動的體現。
關鍵詞:作文教學 情趣
我們的作文教學,人文精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重“情趣”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學實踐中集中而生動的體現。
一、有情
所謂“情”,就是教師對作文教學要有情,并使學生對作文教學有情。
1.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生成對作文的“情”。
學生對寫作的感情,不是教師的幾次激情昂揚的說教就能喚醒的。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利用課內課外的內容,結合生動具體的文人用筆的事例,通過精湛睿智的文學語言賞析,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感受教師對祖國語言的深情,喚醒學生對寫作的感情。讓學生對祖國語言的深情,對作文的摯愛成為學生寫作的風帆。
2.要讓學生在持之以恒的積累中積淀對作文的“情”。
怎樣讓學生找到自信心?這需要學生持之以恒的寫作積累。指導學生積累的過程是異常艱苦的。教師不能把讓學生看作文書作為積累的唯一途徑,要建議學生多讀感興趣的有益自己心靈的各類書籍。還可以開展諸如“每日一句”“每日一詩”“每日一事”等各種各樣的積累活動。只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水平,寫時有材料,落筆有文采,在寫作時才能氣定神閑,從容為文,這樣才會真正對作文教學產生長久的情感。
3.要讓學生在真誠的鼓勵、肯定中強化對作文的“情”。
學生喜歡作文的原因主要是作文帶來的成就感。教師要善于發揚學生的長處,補救他們的不足。而要想使學生有補不足的積極性,就要敏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鼓勵。也許學生作文全文不切題,不能及格,但文中一詞、一句、一段,乃至一個標點,也可能閃爍著他們智慧的火花。教師要指出他們的缺點,更不能漏了他們的優點。教師對學生的“情”是通過自己對文學的癡迷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教學中傳道解惑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耐心與激勵傳遞給學生的。學生在教師的情感熏陶之下,一定會對作文教學有“情”。
二、有趣
所謂有“趣”,是指教師要把課上得富有趣味,達到讓學生愿意學、樂此不疲的效果。
1.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創設情境,讓作文與生活鏈接。
我曾嘗試組織“每月一動”的情景寫作活動,通過“今天我當班主任”“停電了”“廣告創意大賽”“賀年短信比賽”等活動課,給課堂注入了鮮活的內容。學生在興味盎然的參與中,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情感體驗,激活了思維,激發了寫作的熱情,從而讓作文真正地與生活接軌,讓絞盡腦汁挖空心思的編寫,被深有感觸不吐不快的表達取代。
2.我們要讓學生在思維解放中創造“趣”。
我們要切實改變作文教學輕生活、重技法的狀況。在教學七年級童話單元時,我組織了講故事比賽,學生自由選擇文稿,自由準備。聲情并茂的講述讓他們極大地激活了思維,在之后童話創作中異彩紛呈。有的學生寫野豬因為懶惰變成了家豬,告訴我們不要好吃懶做;有的學生寫七彩雀因為嫉妒變成了黑烏鴉,告誡我們不要嫉妒別人;有學生寫小白兔堅持不懈完成夢想,熬紅了雙眼,告誡大家要持之以恒。
他們的愛好,就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自信的源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欣賞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真正從學生本位的思想出發,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成為“趣”的創造者。
3.我們要讓學生在多元評改中升華“趣”。
教師評語,要避免俗套,追求個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針見血,飽含期望。每次發作文,都要學生感到非常激動。讓他們不單關注分數,更關注教師的“看法”。學生互評,要更多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的開放性評議,不僅輸出知識信息,還輸出情感信息。在講評過程中,形成師生、生生互動,使師生情感更加融洽,學生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在相互表揚中,獲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長補短中,促進競爭。在多元的評改中,讓學生的“趣”得到升華。
把作文課上得有“情”有“趣”,才能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讓學生自由地、自主地、自發地寫,用自己的心靈寫,讓作文展示他們的生命活力。所以,我把“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作為自己的作文教學的座右銘。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