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春
小學生喜歡教師運用生活中的數學資源進行課堂教學,這樣他們會感到數學很熟悉,學起來感覺輕松。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科學整合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習效果。
一、巧用生活用具輔助概念教學,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
數學概念相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喜歡直觀的形象刺激,愿意接受生活中的信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和教材實際,科學選擇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進行概念教學,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物化為生活中的用具,使學生易于接受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降低理解的難度,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
例如,在進行“認識時間”“24小時計時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鐘表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把鐘表拿到教室,直接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教師通過撥動指針引導學生認識具體時間、了解24小時的計時方法。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以及實物的直觀展示,學生輕松地理解了時間概念和24小時計時法的意義;在進行“認識人民幣”“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把自己儲存的人民幣或者是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到教室來,上課時展示給其他學生,通過學生自己的展示說明,使學生了解更多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大大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能力。
二、巧用生活活動進行數學規律教學,降低教學難點,提高學習效果
小學生喜歡自己買東西,尤其是零食或者玩具。在很多商場,經常組織抽獎活動,小學生喜歡參加這樣的游戲。我們應抓住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中科學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生活中的這些資源進行數學學習,用生活信息來輔助數學學習,從中發現數學規律,降低數學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抽獎概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這樣的實際活動,讓學生到抽獎現場體驗概率的知識。在一次商品展銷會上,某商場舉行了購物抽大獎活動,在暗箱里邊放進去12個塑料球,白色、黃色、紅色、黑色各3個,讓學生一次只能抓4個,問抓到的都是同一顏色的概率多大?抓到的4個顏色各一個的概率多大?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概率的含義,掌握其中的變化規律,有效降低了數學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三、巧用家庭網絡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面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多數學生家中基本都安裝了網絡終端。教師在教學時,應科學指導學生使用好這些生活中的課程資源,自己查找數學知識點,尤其是那些難點,抽象性比較強的數學知識,教給學生如何去網上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全面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例如,在進行“圖形的拼組”的教學中,學生的拼組結果不一定相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進行查閱,確定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同時還可以了解其他同學的做法,拓展答題思路。在“簡易方程”的教學時,學生可以針對那些不會的題目,在家查閱網上的微課資源,進行視頻學習,有效突破學習障礙。
隨著教材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數學課程越來越接近生活實際,貼近人們關心的話題。教師應科學整合生活中數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養,落實新課程理念,達成三維教學目標。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