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才
【內容摘要】幸福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意義。真正意義上的人應是身體與靈魂、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統一體。實現這兩個統一,才意味著人獲得了真正的幸福。隨著中國教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以此為背景,學生的培養也不再僅限于成績的提升,而是更多地表現出人文化和生活化。激發學生追求幸福、創造幸福,提升學生的幸福感,便成為新時期教育領域的新課題。本文將挖掘幸福的內涵,探究幸福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深入分析提升學生幸福感的路徑。
【關鍵詞】學生 幸福 路徑
“幸福是人們感受到或意識到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滿足。”①幸福是人們發展的精神追求,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是社會進步的價值旨歸。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背景中,人們對“幸福”有著各自的理解。但是,就幸福的本質而言,它是人們的主觀感受,是人們的愿望得以實現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幸福既包含公共福祉,也包含個人幸福;既包含物質幸福,也包含精神幸福;既包含現階段的幸福,也包含未來的幸福。
一、幸福具備三大特點
1.幸福具有主觀性
幸福是人們當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所擁有的愉悅體驗。雖然它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感受,但是,其本質仍然是主觀的。而且,這種感受是因人而異的。它與人們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密切相關。它因人們感受的強度和數量而變化。這決定了人們對于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無論從學習層面,還是生活層面,獲取的心理滿足都使其擁有幸福感。但是,由于他們的生活經歷不同,每天經歷的事情不同,導致其幸福感有很大差異。
2.幸福具有層次性
幸福分為不同的層次和境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證明,幸福的層次性是由需求的層次性造成的。人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帶來較低層次的幸福,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帶來較高層次的幸福。個體的幸福感會因文化層次和道德水平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因自身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表現為不同層次的幸福感。學生的被關注程度、被理解程度等因素均會影響其幸福感。
3.幸福具有持久性
人們的幸福感與其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密切相關。人們的需求具有延展性。這意味著人們的一種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會產生一系列相關的需求。這些需求獲得滿足的過程意味著人們不斷獲得幸福。萊布尼茨曾說:“幸福是一種持續的快樂。”幸福感是一種穩定、持續的感受。它會持續伴隨著人們的生活。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心理的成熟、價值觀的樹立均在這一時期完成。幸福感的獲得對于高中學生的成長尤為重要,而這種幸福感不僅影響學生的高中階段,對學生以后的成長及其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獲取幸福的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學方面,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和幸福。”②教育的理想,在于使學生成為幸福的人。因此,教師應精心營造學生幸福。而學生幸福的營造不僅僅局限于外部環境,更應注重內在價值的挖掘。具體說來,有以下四種路徑。
1.一份關愛
陶行知先生曾說:“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③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不是噓寒問暖,更不是虛情假意。這份愛來自心底,發自肺腑。關愛學生要胸中裝著學生,心中想著學生,行動上服務于學生。尊重是關愛之前提。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喚醒學生的進取精神。尊重讓愛更加流暢,讓情誼更加豐盈。理解是關愛之核心。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幅不完美的畫卷。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挫折,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站在學生的角度,全面理解學生,才能為學生開出一劑良藥,才能解決學生的困難。這樣才能增進師生的友誼,拉近師生的關系。信任是關愛的保證。信任即相信,也即敢于托付。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尤其對于后進生,更要以信任之心待之。對于班干部的任用,也要堅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使其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壯成長。
2.兩種幸福
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前期,央視推出了《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幸福是什么?”人們對于幸福有著不同的闡釋。教師的幸福寫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教師的幸福流在學生的進步中,教師的幸福融在學生濃濃的愛意中。把手輕輕放在心口,每位教師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都有著許多的酸甜苦辣和美麗回憶。是學生成就了老師。學生讓每位教師幸福著自己的幸福。被關愛也是一種幸福。學生能夠深深體會到教師的愛。這將是他們成長路上寶貴的財富。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經典臺詞:“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夢想需要堅持,而堅持也是一種幸福。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需要堅持。只有這種涓涓不斷的愛,才能構建完美的師生關系,才能促成每位學生的進步與成長。一份關愛,兩種幸福。
3.三股合力
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教育合力。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對于教師而言,對于學生的了解,僅僅局限于學生在校的表現。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就必須全方位了解孩子。這需要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及時溝通。教師與家長的雙向交流才能促進孩子的快速成長。這也有利于教師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工作,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更密切地交流。尤其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叛逆心理很強,有時與家長發生沖突,有些話不想和家長談起。教師若能及時了解情況,與學生談心,便能及時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促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這也能大大增強師生之間的情誼。
4.四種角色
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扮演好本職的角色,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結構、道德水準。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成為學生的模范和榜樣,才能深深地吸引學生,才能與學生建立長久的友誼。其次,教師要扮演學生好朋友的角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師愛的基礎條件是平等。向學生多打聽,與學生多巧談,和學生多親近。熱情、真誠地與學生打交道,成為學生的摯友。第三,教師要扮演好伯樂的角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朵綻放的花。每一位學生都有最美麗的閃光點。我們的學生畫畫惟妙惟肖、跳舞躍動炫妙、主持頭頭是道……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學生的才長處,挖掘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最完美地綻放。第四,教師要扮演好導演的角色。教師是學生課堂的導演,要精心設計出層次清晰、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課堂,注重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讓每一堂課都很精彩。教師也是學生生活的導演。教師要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引領學生走好成長的每一步。
【注釋】
① 徐冰. 如何獲得幸福[J]. 才智,2013(15).
② 蘇霍姆林斯基.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③ 張自萍. 今天,我們怎樣愛學生[J]. 新課程學習,2013(6).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開灤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