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鄒玉明?施澤榮
摘 要:本文利用協同創新理論,分析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的內涵、功能及構建原則,探討創新平臺的運行管理方式等內容,為高校機場鳥擊防范人才培養、新技術推廣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協同創新;高校;鳥擊;機場
一、協同創新的內涵
1.協同創新的概念與類型
彼得·葛洛最早給出協同創新定義“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
標[1]。”按實現途徑不同,分為內部協同創新和外部協同創新。內部協同創新的主體是產業組織本身,其實現依賴于組織內在要素之間的互動;外部協同創新的實現主要取決于產業組織與其他相關主體之間的互動[2]。
2.高校主導的協同創新的基本內涵
高校協同創新是指高校內部學科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以及高校師生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研究者、生產者、管理者之間,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科技項目,為解決行業關鍵和共性技術以及生產實際中重大問題,投入各自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合作攻關,從而力求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創新活動。
二、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建設
1.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的內涵和功能
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是指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內外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以機場鳥擊防范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鳥擊防范新技術推廣與應用為目標,通過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人力、知識、技術、設備、資本、信息等創新資源的互動,形成具有前沿性、專業性、開放性、穩定性的組織系統。
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核心目的就是按照“民航急需、國內一流”的要求,瞄準機場鳥擊防范技術發展前沿和民航發展的重大需求,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的提升為核心任務,以協同創新項目為載體,堅持“高起點、高水準、有特色”,通過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國際間的協同,實現機場鳥擊防范人才培養工作的新突破,推動學科建設。
2.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的原則
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是建立在高校現有的資源基礎上,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切實服務民航安全需要和發展。在構建機場鳥擊防范 協同創新平臺時,需要圍繞以下原則進行:
(1)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應緊密圍繞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同民航科研機構、機場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在機場鳥擊防范創新人才培養、機場鳥擊防范新技術的創新推廣等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
(2)創新引領,深度融合。以創新為目的,引領高校與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合作,充分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學科的有機融合,探索民航、動植物學等知識的交叉融合。
(3)互利共贏,機制保障。機場鳥擊防范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與發展涉及到多方主體,關系到市場化運營和公共服務的有效結合。因此,通過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是實現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創新主體平等互惠的重要保障。
3.機場鳥擊協同創新平臺運行管理方式
機場鳥擊協同創新平臺運行的本質在于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高校作為平臺構建的主體,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能為平臺的運行提供技術、人才、設備等資源的儲備,是平臺創新資源的主要來源之一。機場鳥擊協同創新平臺將廣泛聘請相關專家及企業參與鳥擊防范技術的研發及推廣工作;每年定期舉辦全國機場鳥擊防災技術培訓班與技術交流會,邀請全國專家級一線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溝通;積極與企業溝通,解決企業的問題。
三、總結
協同創新是我國大力推進的一項人才質量工程。本文探索了機場鳥擊協同創新平臺的內涵、功能及構建原則,探討創新平臺的運行管理方式等內容,為機場鳥擊防范人才的培養、新技術的推廣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EB/OL].http://en.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2]李祖超,梁春曉.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基于高校創新主體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08(12).
(作者單位: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