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許正亮
摘 要:結合碧江區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以構建穩定森林生態系統、增強生態系統功能、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為宗旨,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資源結構為主線,積極探索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相結合、生態保護和林農致富相結合的森林資源培育保護、林業產業健康發展等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并按照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則,逐步建立一批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示范林場、示范村、示范戶,并通過不斷總結和典型推廣,真正發揮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能推廣”的帶動作用。
關鍵詞: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 S7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72-04
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是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手段,是林業發展的核心。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主要通過對現實和潛在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科學管理、合理經營,以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活力,從而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產品和生態環境的需求,保障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按照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則,逐步建立一批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示范林場、示范村、示范戶,并通過不斷總結和典型推廣,真正發揮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能推廣”的帶動作用[1],大力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增加森林資源數量和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完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實現碧江區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在碧江區初步選擇公益林樹種結構優化模式、城市風景林撫育經營模式、杉木中徑材培育模式3種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示范點。筆者現將這3種模式介紹如下。
1 公益林樹種結構優化模式
1.1 資源現狀、問題及發展方向
1.1.1 資源現狀 碧江區非常重視公益林建設,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把封山育林作為發展山區經濟、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來抓。通過廣泛宣傳,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推進了碧江區公益林建設工作高效有序地開展。根據《碧江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碧江區公益林面積31 075.37hm2,占林地面積的50.07%,其中:國家級公益林面積29 630.37hm2,占林地面積的47.74%,占公益林面積的95.35%,主要分布在壩黃鎮、六龍山鄉、和平鄉、漾頭鎮等。保護和建設好公益林,對碧江區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1.2 存在的問題 (1)純林多,混交林少。碧江區公益林主要以純林為主,混交林占的比例相對較少,易發生森林火災和病蟲害,且為雪壓、風倒等自然災害創造了條件,這極大地影響了公益林防護效益的發揮。(2)缺乏經濟效益。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補償,幾乎全部補償給林權所有者,正常的公益林管理所需經費國家沒有下撥,地方財政也沒有相關經費,造成公益林管理陷入困境。當前的公益林目前基本上處于封閉式的狀態,幾乎不產生經濟效益。
1.1.3 發展方向 保護和建設好公益林,關系到國土生態安全,關系到人民的安居樂業,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林農保護和建設公益林的積極性顯得十分重要,林農積極性的動力源泉是林農的經濟利益,只有保障了林農的經濟利益,相關政策措施的執行才可能順暢。因此,只有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管護機制,把公益林管護的責任、限制性經營的權力、補償與利用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使公益林發揮出應有效益的同時,確保林農的權益也得到有效保護。
在對碧江區現有公益林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森林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按科學、合理、高效、適生的原則,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力求做到速生與慢生相結合,陰性與中性相匹配,抗污染與綠化美化相兼容,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多樹種混交,營造具有生長穩定,抗逆強,地方特色,生態功能顯著的公益林,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生態環境,形成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城市生態環境體系,同時給林農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1.2 示范點選擇 示范點選擇在九龍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緩沖區域錦江沿岸國家Ⅱ級公益林,地類為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布局于漾頭鎮漾頭村。該示范點的公益林以闊葉樹種為主,馬尾松、杉木、柏樹等針葉樹種相對較少。
1.3 效益優化途徑
1.3.1 加強宣傳,提高全民對公益林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和宣傳工具,包括設置宣傳欄、公示牌、區域告示牌,通過宣傳車、廣播、電視、標語、會議等多種形式宣傳公益林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以提高全民對公益林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使公益林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
1.3.2 改造樹種組成 針對闊葉樹種占優勢、針葉樹種較少的樹種結構,為充分發揮公益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選擇一些鄉土針葉樹種(如杉木、馬尾松等),占造林總株數的80%,及少量闊葉樹種(如杜仲、香樟、杜鵑、桂花、玉蘭等),占造林總株數的20%,應用苗木培育先進的林業科技成果和林業實用技術,進行補植造林。為防止水土流失,禁止煉山與全墾整地,盡可能保留現有植被。在栽植第5年,進行穴狀鋤撫或刀撫,加強后期撫育管護,營造針闊混交水土保持林。
1.3.3 科學經營公益林 公益林不能進行商業性采伐,但必須堅持必要的撫育管理,同時可通過杜仲剝皮、馬尾松采脂、林木更新采伐等給林農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公益林管護費不足的弊端、實現森林資源多目標效益。
1.3.4 依托山區森林景觀資源優勢,加快森林旅游開發 森林景觀資源具有獨特、神奇、自然之特點。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渴望回歸自然、享受自然、沐浴森林,享受寧靜清新的愿望日益強烈,并逐步成為人們休閑、娛樂新時尚。森林旅游具有放松、求知、健身、治療、陶冶情操、藝術創作等多種功能。同時,旅游可以活化森林景觀資源,達到既不破壞森林資源,又可獲得森林資源的景觀收益,也體現了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實現資源優勢向資本優勢的轉移。endprint
1.4 監測評價 在示范點設置對比樣地,定期對示范點的樹種組成、林分結構、林分質量、物種豐富度等指標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對實施效果作出評價,并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工作措施,確保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試點工作又好又快推進。
2 城市風景林撫育經營模式
2.1 資源現狀、問題及發展方向
2.1.1 資源現狀 碧江區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自古就有著“黔中各郡邑,獨美于銅仁”的美譽。隨著鐵路、航空、高等級公路等重大區域性交通設施的建成,碧江區成為湘黔交界區域的交通樞紐與中心城市,并由“世外桃源”變為了投資熱土。為提高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秀美省級山水園林城市,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2003年初,銅仁市市委、市政府把城郊綠化工程作為城市環境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進行總體安排和部署,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銅仁市城郊綠化工程實施方案》,精心安排城郊綠化工作。在《銅仁市旅游發展規劃》、《銅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銅仁成為“黔東、湘西、渝東南”的區域性旅游目的地,努力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在《銅仁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08-2030)》中定位銅仁市城市性質為:貴州東北部中心城市,黔湘渝邊區重要的商貿、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和新型生態產業聚集區,中國特色旅游城市與宜居城市。
碧江區在“立足林業、服務林業、發展林業、改善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指導下,經過超過20a的營造林工程,目前城市綠化效果已初步顯現,錦江沿岸山清水秀,文筆峰樹木郁郁蔥蔥,已成為廣大市民樂于前往的休閑健身場所,墓碑林立的山體已成為過去,碧江區城市風景林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森林群落以人工針闊混交林為主,樹種組成豐富。喬木樹種主要有香樟、欒樹、杜英、白玉蘭、鹽膚木、刺槐、濕地松、馬尾松、棕櫚等;竹類主要有毛竹、慈竹;灌木樹種主要有油茶、茶葉、杜鵑、火棘、櫟類等。
2.1.2 存在問題 由于缺乏后期管護經費,城市風景林的增長只體現在數量的增加上,其質量不高,現多為喬灌型,林下雜草叢生,林相單一,層次簡單,沒有形成錯落有致的群落結構,觀賞性差,森林生態環境質量低,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脆弱,森林景觀質量等級低,景觀效果不明顯,碧江區城市風景林亟待撫育改造。
2.1.3 發展方向 通過對城市風景林撫育經營,使其森林向著異齡化復層林,喬、灌、草多層次近自然林方向發展[2],打好碧江區景觀攻堅戰,構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經濟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碧江,實現中國特色旅游城市與宜居城市、樹立“桃源銅仁”新形象的目標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
2.2 示范點選擇 示范點選擇植被綜合蓋度在85%以上、亟待撫育的城市風景林,布局于河西辦事處雙江村、新華村和環北辦事處北關村。
2.3 撫育經營技術要點
2.3.1 割灌除草 首先清除纏繞在喬木上的藤本植物、影響喬木樹種生長的灌木及周邊雜草,保持適宜的透光度,促進林木生長;其次要伐除形質不良木、生長衰退的被壓木、瀕死木,為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2.3.2 補植、移栽 對于林內樹木分布不均,郁閉度達不到0.3的幼齡林、疏林可在林中空地進行穴狀整地,補植景觀樹,促進林分郁閉,形成穩定的森林結構。對郁閉度在0.70及以上的林分,將林木作綠化大苗移栽。
2.3.3 保護生物多樣性 混交林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有利于林內生物種類形成較復雜的食物鏈,使生物種群之間達到動態平衡,抑制有害昆蟲形成優勢種而暴發成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控能力。保護林分中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很重要,在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的情況下,林下植物應予以保留,為野生動物的生長繁殖創造條件,如保留小塊草地和林中的腐朽木等。
2.3.4 整形修剪 首先,修剪尤其要處理好剪口與其下方芽的關系,為確保剪口面不大,芽養分供應充足,剪口面較快愈合,芽抽梢良好,宜選擇正確的剪法,即斜切面與芽的方向相反,其下端與芽的方向一致,下端與芽的腰部相齊。同時也要注意剪口芽的方向,因為其是將來延長枝的方向,所以要根據樹冠的整體要求確定留芽的方向。針對垂直生長的主干或主枝,每年對其延長枝進行修剪時,為使延長枝的生長不偏離主軸,所留剪口芽的方向應與上年的方向相反;針對側向斜生的主枝,其剪口芽選留以向外側或向樹冠空疏處生長的芽為佳。二是分枝角度。如果分枝角度太小,在風、雪、冰凍天氣或結果過多時易產生壓力而發生劈裂現象。因此,修剪時對分枝角過小的枝條應剪除,對分枝角較大的枝條應保留,并作為下一級的骨干枝。對初形成樹冠而分枝角較小的大枝,可進行矯正,如采用繩索將枝拉開,或在二枝間嵌撐木板。總之,整形修剪要根據園林綠化對該樹木的實際需要、樹種的生長發育習性和樹木生長的環境條件等綜合條件進行修剪,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2.4 監測評價 在示范點設置對比樣地,定期對示范點的樹種組成、林分結構、林分質量、物種豐富度等指標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對實施效果作出評價,并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工作措施,確保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試點工作又好又快推進。
3 杉木中徑材培育模式
3.1 資源現狀及發展方向 杉木是我國南方主要的鄉土樹種和最重要的造林用材樹種之一,也是碧江區主要優勢樹種之一。碧江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是杉木的適生區,很早以來就有人工栽培杉木的習慣。根據《碧江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全區商品林面積30 996.60hm2,杉木林面積6 721.15hm2,占商品林面積的21.68%。
碧江區按照“合理布局,促優扶強”的林業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市場調節和產業布局、政策引導,積極做好杉木產業規劃和建設,支持加快形成一些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增加林業產值,帶動整個林業產業的發展。按照主導生態功能和利用方向,以行政村為單元,將云場坪鎮、漾頭鎮、瓦屋鄉、六龍山鄉、燈塔辦事處5個鄉(鎮、辦事處)共18個村區劃為碧江區杉木速生豐產用材林區,土地面積35 152hm2,占碧江區國土面積的34.73%,該區域屬低山丘陵,以低山為主,海拔200~1 100m,成土母巖以砂頁巖為主,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植被較好,群眾栽培杉木的積極性高,經驗豐富。endprint
3.2 示范點選擇 示范點選擇在瓦屋鄉丁家溪村。
3.3 栽培技術要點
3.3.1 培育目標 中徑材用材林。
3.3.2 立地條件 集中連片,交通方便;海拔300~700m;坡度25~35°;土層厚度45~55cm,有機質含量較高,保水、透氣良好的黃壤。
3.3.3 苗木選擇 選用Ⅰ級1年生杉木實生苗,苗高>24cm,地徑>0.6cm,根系長度>24cm,大于5cm長的1級側根數在15根以上。
3.3.4 整地 在栽植前1年9~12月全面劈除和清理林地雜草和雜灌,為保持水土,穴狀整地,規格為40cm×40cm×30cm,將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表土層放在穴上口,便于以后回填[3]。
3.3.5 栽植技術 栽植時間為1~2月,即立春前新芽未萌動前進行,宜在陰雨天氣、土壤濕潤時栽植。栽植密度為1.5m×1.5m。品字型配置。栽苗要做到苗根舒展,苗身端正,適當深栽,踩緊土壤,松土培蔸,回填至高出地面20cm,澆透定根水。
3.3.6 撫育管理 (1)割灌除草。第1~4年都需撫育,每年1次,時間為4~6月。每次撫育都要砍雜灌、割草、松土,松土時做到冠內淺、冠外深。(2)間伐。栽植后8~10a間進行第1次間伐,間伐時要遵循“去小留大,去劣留優,去密留稀”的原則,撫育后的保留株數為2 500株/hm2。(3)施肥。杉木施肥分基肥和追肥2種。基肥是在表土回穴時施入,肥料與表土要混均勻,農家肥0.5kg/株;復合肥造林當年8~9月進行追肥一次,用量25g/株,采用上坡穴施,距根系約5~10cm,為了避免肥料傷害苗木根系,復合肥須預先充分腐熟,追肥后立即覆土。施肥最好在雨后進行。林地內的萌芽條要及時除盡,以免影響肥效。
3.3.7 病蟲害防治 (1)杉木炭疽病:病害主要在春季發生,5~6月為流行盛期。杉木炭疽病的流行主要是因為樹木受到其他環境因素影響,生長不健康,抗病力減弱所致。諸如土壤粘重板結、瘠薄干旱、地下水位過高等,都是誘發病害的重要原因。防治方法應以營林措施為主,通過深耕整地,深挖撫育,施用有機肥料,間種綠肥等措施,都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杉木幼林生長條件,從而達到預防杉木炭疽病的目的。對杉木幼林,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噴施1%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或50%托布津。(2)杉木生理性黃化病:立地條件不良的杉木幼林,或遭受旱澇災害的幼林,針葉常普遍產生黃化現象。黃化嚴重的杉木幼樹,很容易受炭疽病菌的侵染,使新梢大量枯死。預防杉木黃化病,應在造林時注意適地適樹的原則,并加強幼林的撫育管理。(3)主要害蟲有粗梢雙條杉天牛、杉棕天牛蛀食樹干,杉梢小卷蛾幼蟲蛀入林木嫩梢頂部或頂芽,黑翅大白蟻和黃翅大白蟻為害杉木的根莖和樹皮等,通過人工捕殺、燈光誘殺、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治。
3.3.8 采伐 培育時間為18~25a,采用帶狀間隔皆伐,即將采伐的林分劃分成若干個帶,然后隔帶,等采伐跡地完成更新之后,再采伐保留帶上的杉木。
參考文獻
[1]汪絢.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在試點中示范,扎實推動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再上新水平[J].林業建設,2011,6:3-10.
[2]劉俊琴,亢新剛.城市風景林經營技術及經營效益評價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11,36(06):64-67.
[3]吳傳達,嚴振奎,陳武松.杉木速生豐產林營建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06):103-104.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