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妙吉
從施萊廷格(1772—1851)在他出版的《圖書館學完全教科書》中主張圖書館員應是一個獨立的職業始,圖書館員職業化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1]。目前,學術界對于“職業化”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職業化是一種標準化的工作狀態,通俗的說就是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有規可尋的事情。作為一種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職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圖書館員必須要擁有國家級圖書館協會認證的,相應專業碩士學位的人員才有資格擔任;日本早在1950年就頒布了《圖書館法》,從法律上明文規定了圖書館員任職所應具備的資格條件以及資格認定考試制度。
借鑒西方圖書館員職業化的過程,結合我國具體圖書館環境,可以這樣界定我國圖書館員的職業化:圖書館員職業化是指通過一定的法規制度建設起來的一支高素質的圖書館員隊伍,他們具有圖書、情報、信息類的知識和技能,在圖書情報信息類領域,建立起被社會和公眾需要的市場,圖書館員能從能力和思想上壟斷該知識領域,以達到保護和提升該領域經濟利益與該行業社會地位的效果。它包含以下內容:
(1)圖書館員從事的工作是信息資源的收集與管理,這項工作要求圖書館員具備熟練的信息資源服務的技能,熟悉信息資源服務的方法,在工作中對“信息資源服務”的要求要高于對“信息收集”的要求。
(2)具有標準化的職業準入資格、規范化的行為準則和嚴謹的行業制度,并且圖書館職業的行業標準能夠被大眾認同。
(3)具有職業資格的圖書館員,在工作上具有一定的選擇機制和約束機制,在滿足自身物質利益的基礎上,更注重體現一種職業文化與職業精神。
(4)圖書館作為一種職業,其管理機制的核心應該是競爭,即在入職前通過競爭進行篩選,在入職后通過競爭進行提拔,在考核時通過競爭給予淘汰。
(5)圖書館員的職業化與專業化有區別但不矛盾。圖書館職業化是基于專業性的信息資源服務,圖書館專業化是基于專業化的業務服務領域,它們都是圖書館員制度所需要的。
我國因缺乏圖書館員職業資格制度和相關圖書館法,圖書館員職業化道路進展緩慢,且一直存在爭議:有些人主張圖書館員的多元化,有些人主張圖書館員的專業化,近些年更有專家、學者提出“去職業化”概念,對圖書館員職業受到威脅發出警示。
所謂“去職業化”,指的是由于勞動組織和勞工關系的市場化,工作從職業導向轉為過程導向,工作內容不再取決于職業而取決于任務,從而打破了傳統職業的界限劃分,為完成任務可以跨越職業的門檻[2]。
2010年,劉曉英在《我國圖書館去職業化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我國圖書館員正在走向去職業化;2011年,陳傳夫等人在《圖書館員去職業化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中對美國、英國、日本以及中國內地的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現象進行了描述,列舉了近年出現的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的理論思潮與現象,第一次闡述了中國內地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的特征;2012年丁冬撰文《圖書館員去職業化辨析》,指出中國內地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的研究并沒有客觀、全面地反映出我國圖書館員職業化建設的實質性問題和職業發展趨向,對圖書館員去職業化推論的支撐材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年年底,孔令謙通過分析中國內地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的現象,探討了目前我國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研究的進展情況。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圖書館在社會及經濟發展中一直擔當著保存人類優秀文明、傳播科學知識、承載歷史遺產的使命。但這項被圖書館員引以為傲的事業隨著網絡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圖書館逐步喪失了公眾心目中“信息中心”的地位,圖書館行業被迫走向了邊緣化、交叉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圖書館核心業務外包、各高校圖書館學專業易名、圖書館與網絡中心合并、社會上其他信息機構競爭等方面。
圖書館行業發展出現了“去職業化”,使得圖書館員對圖書館行業未來的成長性越來越看低,“圖書館無出路論”在圖書館員心中越來越被接受。部分圖書館限制招聘圖書館學專業人員,對非專業人員需求量增強;圖書館員招聘成了安置領導家屬的行政手段;圖書館從業人員門檻低,圖書館員自身“職業歧視”感增大;圖書館員職業自信心缺失,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生不從事圖書館相關行業的人員比例逐漸增多。圖書館員隊伍呈現出“去職業化”的發展趨勢。
從外部因素看,近些年隨著網絡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根據OCLC的調查,2005年時90%的被訪大學生在需要信息的時候首選搜索引擎[3]。“有問題,百度一下”也成為中國網民的習慣。網絡環境下人們依賴于網絡尋求知識,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搜索引擎,這使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業務量急劇下降,圖書館員能從事的專業參考咨詢工作也逐漸減少。這種采取近似詢問的便捷、簡單的搜索方式讓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圖書館信息中心地位岌岌可危。
從內部因素說,因為圖書館的財政撥款制度以及圖書館員隊伍建設制度的不健全,許多圖書館都存在財政緊張和專業人員缺乏的狀況,這讓大多數圖書館將圖書編目、加工、數據庫建設等核心專業業務工作外包給專門公司完成,業務外包成為一些圖書館的首選工作方式。再加上世界圖情專業教育基本態勢呈現“由圖書館學經圖書館與情報學到由information引領的格局”[3],圖書館學專業學生只具備泛化的圖書館知識,圖書館學專業教育重視程度弱化,圖書館學的核心知識遭到了忽略。
1954年,身為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1908-1970)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書中提到了人的五個需求層次理論,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4]。自尊、自我肯定、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等這些人本心理學的一套術語逐漸變成了口頭禪。被過渡引用的這些名詞,從某一方面來說預示著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要。馬斯洛感到五層需求的層次架構不夠健全,1969年,他結合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方式的深入研究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Z理論》,重新反省他多年來發展出來的需求理論,并增加了第六個需求層次,稱之為“自我超越的需求”,他發現人類天性中還有一種固有的精神維度,那就是作為最高需求層次的精神的自我實現或超越的自我實現[5]。
自我超越的需求為日漸消沉的圖書館員、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受挫的理想主義者”提供了一個具體而有用、有效的答案,圖書館行業“去職業化”發展趨勢就是專業圖書館員日漸消沉、理想受挫的一種表象。圖書館員對圖書館行業未來的發展越來越迷茫,對于自己從事的圖書館工作越來越看不到前景;圖書館崗位過多地偏向于計算機應用,計算機專業人員比圖書館學專業人員更加吃香;圖書館從業人員門檻低成為任何人都可以從事的工作,干得好不如后臺強等。在“去職業化”發展趨勢下,圖書館員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圖書館員變得空虛、無望、冷漠,自尊變成了自私,自我肯定變成了不顧他人,自我實現變成了自我放縱,自我價值變成了以金錢收入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圖書館行業需要比實現自我需求更加強大的東西去指引,從而激發出圖書館員的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種“自然主義的、經驗性的、與制度無關的”精神奉獻自己[5]。
圖書館員隊伍的“職業化”道路是提升圖書館員隊伍素質、積極應對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體現圖書館讀者服務“以人為本”精神、增強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必經之路,圖書館員隊伍建設需要“職業化”。
(1)有助于提升圖書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圖書館員的職業化,意味著圖書館行業入門有了嚴格的職業準入資格,改變目前人員流入的行政調派或人情安置狀態;意味著圖書館員的晉升有了清晰的標準,圖書館員職業發展有了導引;意味著圖書館員的培訓有了明確的目標,為圖書館員素質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意味圖書館員隊伍建設的退出機制健全,為劣汰低素質圖書館員提供了規范。
(2)有助于應對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圖書館員是社會信息服務的主體,而圖書館員的職業化,使他們能熟練利用組織內外各種資源,通過嫻熟的信息服務技巧開展信息服務,在圖書情報信息類領域建立起被社會和公眾需要的市場,促進社會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從而應對社會信息化發展的趨勢。
(3)有利于體現圖書館讀者服務“以人為本”精神。圖書館員讀者服務的人文情懷,在社會大眾中能起到榜樣作用,普通大眾會不自覺地向圖書館員的人文情懷看齊。圖書館員行為所表現的人文情懷及服務水準,對整個社會人文精神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圖書館員的職業化使圖書館員有較高的信息服務水平和服務標準,有助于體現圖書館讀者服務“以人為本”的精神。
(4)有助于增強圖書館核心競爭力。圖書館作為一個地方上最具代表性的信息中心,具有傳播優秀文化、開展優良教育的功能。為社會大眾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是它的使命,幫助和帶領社會大眾更好地利用信息則是它的核心服務內容。圖書館員的職業化可以讓傳統圖書館業務的每一個環節都在圖書館員的掌控之中,讓對內的基礎數據整理工作與對外的參考咨詢工作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館員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圖書館信息加工質量得到保障,信息資源組織水平得到提升,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
筆者曾看到過一份國內學者關于臺灣高校圖書館服務調研的報告,其中提到的朝陽科技大學與育達科技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工作讓人印象深刻。朝陽科技大學圖書館職工人數15人,育達科技大學圖書館職工人數8人,兩高校圖書館員與師生比為1:13000:14000,兩館均沒有將任何圖書館業務工作外包,所有形式的資源加工、整理都由圖書館員完成,圖書館員除了完成為教學、科研服務工作以外,還承擔著大量的社會服務工作。目前中國內地高校圖書館員與師生比在1:500左右,但我們提供的服務項目和質量遠遠落后于他們。原因何在?中國內地的圖書館員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化是阻礙圖書館服務推進的瓶頸。
圖書館員職業化的基本條件需要具備國家和政府承認的職業準入資質、職業立法和職業道德法案等,中國目前還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所以,從法律上界定,中國內地圖書館還沒有進入合法的“職業化”程序,中國內地圖書館員從來也沒有合法的職業規范意義上的“職業化”和“職業性”[6]。圖書館員的去職業化只是一種對圖書館行業發展與圖書館員職業變革的擔憂。面對著中國圖書館職業“邊緣化”發展的趨向和涌現出來的風險,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應該是推進圖書館員職業化建設研究,而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研究應該滯后。
綜合國內外關于圖書館員職業化的研究,圖書館員職業化內涵可以界定為四個方面:職業資質、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素養。圖書館員職業化建設就是一個人憑借職業資質不斷學習職業技能,在工作中打磨自己的職業行為,最終形成職業素養的過程。
英國早在1885年就開始由LA(英國圖書館協會)組織圖書館員職業準入資格考試,只有通過資格考試的人才能成為圖書館正式工作人員;在美國,只有通過選修圖書館學位或者參加圖書館類的考試取得相應的圖書館員等級,拿到圖書館員資格證書才能加入到圖書館員隊伍行列。1993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要求“制定各種職業的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兩種證書制度”,使社會對資格證書已經有了普遍的認同感[7]。在我國,職業資質已成為越來越多行業準入門檻的必要條件:如教師需要具備教師資格證,會計人員需要會計師資格證、建筑師需要獲得資格證等。職業資格成為行業發展值得探討的話題,它是行業縱深化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行業專業化的標志。
這些年我國圖書館行業抓住國家信息產業發展的機遇,形成了“文化活動特色鮮明,學術調研力日益突出”的特點,在信息服務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國家圖書館的“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網站建設”和“全國圖書館志愿者行動”項目及山東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深圳圖書館的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等項目[8],都是我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水平大幅度提升的體現。但我國目前還缺乏圖書館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和相關的圖書館法律、法規,如何為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保駕護航,如何在圖書館各種制度的管轄下規范圖書館員服務的內容,如何進行圖書館員服務質量的精細化管理,這一些是擺在我們圖書館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圖書館員職業化的法制建設過程是個系統工程,包括圖書館工作過程的法制建設、圖書館服務內容的法制建設、圖書館服務手段的法制建設、圖書館員的法制建設、圖書館資源的法制建設、圖書館辦館條件的法制建設、圖書館評價系統的法制建設等等??梢砸韵x者對圖書館員服務態度的投訴為突破口,先建立起圖書館服務評價的量化指標,據此推進圖書館的穩步發展與拓寬圖書館的服務空間,把圖書館員的服務質量管理提升到圖書館法制管理的高度來認識,真正建立起圖書館行業的法制管理體系;同時,建立起相應的圖書館員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在社會上樹立圖書館員的職業化、專業化的地位。這兩方面齊頭并進,將是圖書館員職業資質優化的有效途徑。
職業技能是指工作崗位對工作者專業技能的要求。一個學習圖書館專業的學生,他將來有可能在圖書館行業中發展成為一名圖書館員,也可能成為一名網絡工程師,但不管怎樣都不能偏離圖書館教育人如何更好地使用與利用信息的目的。所以,圖書館員職業技能培訓的教育觀念首先應該是要有效的引導從事圖書館工作的人積極主動地學習圖書館知識;其次,不能把圖書館專業培訓當作填鴨式的對分類法、檢索方法及技巧的學習。
2003年6月,美國專業圖書館職業資格委員會向專業圖書館協會理事會提交了一份《21世紀信息專業人員從業資格報告(修訂版)》,該報告提出了21世紀專業圖書館員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包含職業基礎、信息資源、組織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參考和用戶服務、研究、繼續教育和終生學習、行政和管理八大領域的重要核心能力[9]。圖書館員所具備的職業技能是要為圖書館信息服務準備的,但最終目的還是文化的傳承與文明的發揚。要讓圖書館員多接觸優秀的圖書館文化精神,不要渲染圖書館工作就是“檢索又檢索的重復工作”的認識,讓他們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圖書館工作的樂趣。同時,也可將管理學中的職業生涯規劃、高效溝通技巧、商務寫作技巧、人際關系處理、演講溝通技巧、會議管理技巧、客戶服務技巧、情緒控制技巧、壓力管理技巧、高效學習技巧、執行能力提升等方面培訓引入到圖書館員的培訓中。
人是情感的動物,積極向上的情感能促進學習,并使圖書館員的個性與品德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圖書館應當塑造一種真正關心每一位圖書館員成長、學習、工作、生活的環境,讓圖書館員對圖書館工作產生興趣,并在工作中給予信任與親切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不斷提高館員的業務素質,建立起圖書館員獨有的職業技能優勢。
曾經聽說過這么一句話:“找份你熱愛的工作,你的人生有一半是幸福的”。“熱愛”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詞,它是指愛到即使在遇到阻力和挫折時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付出、享受和擁有。職業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嚴肅刻板的,它要求圖書館員在進入某個單位的短時間內,嚴格按照制度規范來要求自己的言行,包括選擇符合單位標準和文化的方式處理問題。
隨著相應的圖書館法制的建設和行業制度的不斷充實完善,圖書館員的職業行為可以囊括圖書館質量管理的所有內容。精細化管理圖書館員職業行為則是圖書館管理體系的精華。因為精細化的圖書館員職業行為必須是完全融入到圖書館員內心才能夠建立起來,是將制度管理轉化成了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慣性”或者稱之為“習慣”。
以“熱愛”為目標,端正圖書館員職業行為,圖書館員進行嚴格的自我管理,在具體工作開展中將職業行為落實到圖書館的每一個部門、每一項工作、每一個人。在圖書館服務井井有條、文化活動常態化的基礎上,把一切都規范化和制度化,把事業拼搏與工作興趣提升到常規和自覺的程度。圖書館員職業化就是讓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都能從內心深處真正愛上圖書館這份工作、不斷強化價值觀教育、以“熱愛”為工作開展目標、把遵守職業行為“升華”為職業本能與習慣的過程。
職業素養,是圖書館員應有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是一種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表露出來的一個人的綜合品質。它是圖書館員埋藏在深處的靈魂,是一種圖書館人內涵與圖書館精神的體現。
職業素養可以包含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意識三個方面。圖書館員在實際工作中所考慮的“怎么做”和“不能做”就是職業道德的問題。美國著名的《美國哈佛評論》評出了9條職業人應該遵循的職業道德:誠實、正直、守信、忠誠、公平、關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擔責任[10]。借鑒這9條職業道德,可將圖書館員個人品性的塑造與圖書館理念塑造結合起來,讓圖書館員認同自己所在館的文化及內涵,愿意自發地開展工作,在體現自身價值的前提下,切實地為圖書館創造利益。
圖書館的職業精神是圖書館的精神支柱,是圖書館工作人員應具備的與圖書館職業相適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應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思想指導[11]。在西方很多國家,大多數的圖書館員是因為喜歡圖書館這份工作、喜歡為他人提供信息服務而從事圖書館職業,所以他們對工作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圖書館職業是一個以服務為基本的職業,只有樹立一切工作開展是為讀者服務的職業價值觀,才會產生從事圖書館職業的幸福感與榮譽感,才能做到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才會主動地更新知識體系、提升專業技能。
圖書館是社會大眾的第二課堂,應該始終堅持“服務育人”的理念,言傳與身教并行,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和優良的資源感染讀者,以館員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愛心服務讀者;圖書館人應以“立身之道、唯謙與學”為人生信條,加強圖書館專業知識進修,拓寬知識面,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知識結構,通過熟悉運用現代信息與網絡技術開展信息咨詢服務,讓圖書館順應讀者需求的發展趨勢,提升現代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圖書館人應提高主動服務意識,以“服務至上”為工作信條,把“為讀者所想”滲透到圖書館的每一項工作,把“以讀者為出發點”落實到每一項服務,讓讀者養成一遇到有關信息方面的問題就來圖書館的習慣。
提升圖書館員良好的職業素養意義深遠,它是圖書館人愛崗敬業的動力,也是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
如果將一個圖書館員的職業化過程比作一棵樹的生長,那么根系就是職業素養,枝干和樹葉就是其顯現出來的職業資質、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要想枝繁葉茂,就必須根系發達。圖書館員隊伍職業化的建設程度決定了一個圖書館的發展潛力及前景。
[1]陳傳夫,王云娣,盛釗,等.圖書館員去職業化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1):4-18.
[2]陳瑩,李樹林.論德國勞動力市場“去職業化”趨勢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130-133.
[3]李文文,陳雅.我國圖書館員“去職業化”問題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2(3):134-137,92.
[4]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0-68.
[5]郭永玉.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論的形成與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53-58.
[6]王梅.對圖書館員去職業化及其研究的反思[J].圖書館研究,2013(2):1-5.
[7]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EB/OL].[2009-01-20].http://www.eol.cn/guojia_3489/20060323/t20060323_49502.shtm l.
[8]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獲獎項目[EB/OL].http://www.ccnt.gov.cn/sjzz/whkjs_sjzz/whkjs_whk j/whkjj_whbcxj/,2010.05.
[9]ALA.ALA’s 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2009)[EB/OL].[2009-12-04].http://www.ala.org/ala/educationcareers/careers/core-comp/finalcorecompstat09.pdf.
[10]李菲.基于IFLA圖書館員道德準則的圖書館員道德規范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1):17-21.
[11]馬謙.以職業資格認證制和職業精神構筑館員隊伍建設的堅實基礎[J].現代情報,2007(8):147-14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