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6年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上,許嘉璐先生就指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到了集中力量好好研究的時候了。”考察近20年來的對外漢語教學,以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仍是主流,隨文識字,漢字難學,仍是制約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瓶頸。為此,筆者試圖從清代蒙學教材《文字蒙求》中尋求一些思路,以求古為今用。
一、“說文”四大家之一王筠與蒙學教材《文字蒙求》
王筠(1784-1854),字貫山,又號菉友,山東安丘人,為清道光元年(1821)舉人。他是清代著名蒙學經師、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學家,自少喜愛篆籀,后博涉經史,在《說文》學、校勘學、漢字理論等方面頗有建樹。王筠一生著作豐富,自著書52余種,批校的著作有60多部,研究《說文》的著作主要有《說文釋例》、《文字蒙求》、《說文句讀》,其中《說文句讀》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并稱為《說文》研究經典著作,后人以此合稱為“《說文》四大家”。
《文字蒙求》是王筠應友人陳山嵋(雪堂)請求,為教陳氏二孫識字所著,初名《字學蒙求》,道光18年(1839)由陳山嵋手寫付刻,后經王筠本人修正重訂,再刻于道光26年(1846),并改名為《文字蒙求》。該書從《說文》9353字中選取常用2050字(正字2036字,補闕14字),先列楷體次列小篆,參照許慎說解對所選字進行解釋,但又不拘泥于許氏觀點,“兼采鐘鼎,字形更近古初,而不全依《說文》以釋形體。”王筠以古文字證《說文》,很多字的解釋比《說文》更加合乎情理。
《文字蒙求》為教兒童識字的蒙學教材,王力先生評價該書“不但對于兒童,就是對于一般學習文字的人來說,《文字蒙求》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門書。”馬景侖先生曾將該書所選2050字,同現代漢語常用字表覆蓋率達97.97%的常用字2500字作比較,結果發現有916個漢字相同,也即約有49.86%的字在現代漢語中仍作為常用字使用,該書在當代的對外漢字教學中仍具重大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
二、《文字蒙求》與當下的對外漢字教學
在《文字蒙求》的自序部分,王筠引用友人陳山嵋的話闡明了漢字習得之法:“人之不識字者,病于不能分,茍能分一字為數字,則點畫不可以增減,且易記而難忘矣。茍于童蒙時,先會知某為象形,某為指事,而會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聲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豈非執簡御繁之法乎?……總四者而約計之,亦不過二千字而已。當小兒四五歲時,識此二千字非難事也,而于全部《說文》九千余字,固已提綱挈領,一以貫之矣!”
王筠通過這段話指出了童蒙階段漢字習得過程中的問題:“病于不能分”,“增減點畫”,“難記易忘”,這與我們的對外漢字教學何其相似!我們在教授外國留學生學習漢字時,學生普遍感覺寫漢字像畫畫兒,漢字難寫難記。初接觸漢字時,留學生漢字構形意識尚未健全,識記漢字普遍采用整字記憶法,往往缺胳膊少腿兒,或者少了一個部件,或者少了點畫,或者增添了部件、點畫,有時候又部件、點畫偷換或者變形。以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又造成了隨文識字現象,漢字習得規律被打破,更加大了漢字習得的難度。
作為“說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其《文字蒙求》一書,將王筠的文字學造詣和教育理念成功地運用到了漢字教學之中,不但是研究《說文》的入門讀物之一,同時也給我們的對外漢字教學提供了諸多可借鑒之處:
(一)定六書,從字源角度分析漢字字形,以形說義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記載:“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這說明從周代開始人們已重視漢字字形分析教學。后來的《急就篇》、《倉頡篇》、《三字經》、《百家經》、《千字文》等傳統的韻文蒙學教材,都寓漢字學習于誦讀課文之中,不太重視漢字字形分析教學,同樣為隨文識字。
王筠認為:“故文統象形、指事二體,字者,孳乳而浸多也,合數字以成一字者皆是,即會意、形聲二體也。四者為經,造字之本;轉注、假借為緯,用字之法也。”[5]《蒙求》不拘泥于《說文》的540部首編排方式,按照漢字發生規律自創編排體例,先象形指事,后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為用字之法而不予編排。全書分四卷:卷一,象形字(264字);卷二,指事字(129字);卷三,會意字(1254字);卷四,形聲字(389字);補闕(14字)。每字先列楷書后列小篆,對小篆形體進行分析有利于從字形結構上解釋字體的源流演變,達到以形說義的目的。如:《卷一·象形》:鼠,,此字當橫看,大首俯身曳尾。《卷二·指事》:八,,別也,字象分別相背之狀。《卷三·會意》:公,,,公私之私之本字,八,背也,背為公。《卷四·形聲》:帝,,從二,古上字,聲。
《蒙求》《卷一·象形》記載:“字因事造,而事由物起。牛、羊,物也;牟、羋,則事也;艸木,物也,出乇、、、皆事也。”《卷二·指事》記載:“會意者,會和數字以成一字之意也;指事或二體,或三體,皆不成字,即其中有成字者,而仍有不成字者,介乎其間以為之主,斯為指事也。王筠從漢字發生規律出發,認為象形是造字法的基礎,漢字產生先有象形和指事,會意字則由這兩者構成,形聲字則是三者組合而成。學生先習得象形字、指事字,再復合構成會意字、形聲字形體構造,“能分一字為數字”,再學習《說文》九千余字便可“提綱挈領、一以貫之”,便可達“執簡御繁”之功效。我們認為這同時也符合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漢字認知和習得規律,在對外漢字教學上大可嘗試。
(二)先獨體字,后合體字,對漢字實行分類教學
王筠認為漢字教學應“先取象形、指事之純體教之,……純體字既識,乃教合體字,又須先易講者,而后難講者。”《蒙求》一書按此理念對每類字書所選字進行分類編排,不但符合人類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思維,而且遵循由獨體字到合體字,由部件到組合成字的發生規律。80年代開始,基于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的開展,漢字部件分析逐漸引起重視。2005年邢紅兵對《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中的2905字進行拆分統計,結果發現在515個部件中構字數在5個以上的基礎部件占到了57.48%。漢字部件教學逐漸成為對外漢字教學的重要方式。這些都與王筠的“會和數字以成一字”的文字學觀點一脈相承。
《蒙求》除按六書先后發生順序進行分類,在每一類書中也對漢字進行了系聯歸納、類別整理,以便于學習。《卷二·指事》記載:“本,,末,,朱,,本者,木之根也,末者,木之杪也,朱者,木之心也,皆有形而形不可象,共一記其處謂在上在下在中而已。”三字抓住相近形體的區別特征進行解釋,便于理解和記憶。《卷四·形聲》記載:“啻,,從口,帝聲,楷又變為啇。適、謫、敵、、摘、、滴、嫡、鏑,篆皆從啻,隸皆從啇,惟尚有作者,啇又音滴,本也。邵子湘以啇為滴,改土昏禮三啇為三滴,大繆。”將同部件字歸類解釋,觸類旁通,記憶深刻又減輕記憶負擔。
(三)以人為本,以漢字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文字學家的王筠同時非常重視語文教育方法,他把語文教學分為集中識字寫字階段和讀書作文階段,又堅持“學生是人,不是豬狗,人皆尋樂,誰肯尋苦”的理念,主張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從漢字的特點出發,以漢字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王筠認為“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集中識字雖效率高但易枯燥,識字為讀書寫作之工具,識字同時又具有獨立的教育意義。古人造字意在正名百物,在古人眼里是“驚天地、泣鬼神”之舉,漢字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漢字學習是語言交際及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媲美的。漢字學作為國學的重要分支之一獨立存在,因漢字形體以其獨特的敘事特點,蘊含著豐富的華夏文明。從這一點來看,對外漢字教學又具有特殊意義。
《卷一·象形》記載:“日,,日中有黑影,初無定在,即所謂三足鳥者也。月,,月圓時少,闕時多,且讓日。故作上下弦時形也。中一筆本是地影。詞藻家所謂顧兔桂樹也。”三足鳥和顧兔桂樹的民間神話故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了解了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卷一·象形》記載:“匕,,棲也,勺匕同形,特柄有在上在下之異,所以相避也。”《卷三·會意》記載:“匕,,比也,君子周而不比,相比是反人道也,故從反人。此即象形篇‘匕字,說文兩義歸之一字,竊以為為安,故分收之。”在《卷三·會意》部分又記載:“匕,,變也,從倒人,此變化之正字,化教行也,乃教化字今合為一。”王筠對“匕”字分類解釋,即對形近字進行了分類闡釋,使習字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了解了古人的文化思想。
總之,學習漢字,首先得認清漢字。王筠的《文字蒙求》一書,無論從漢字發生規律出發設計編排的思路、從字源分析以形求義、實行漢字分類教學,還是從其以人為本、推崇漢字文化等教育理念,都給我們對外漢字教學及教材編寫指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子。
我們認為,漢字學習,并不能同步于口語學習。功能主義及結構主義主導下的教學體系及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雖然在留學生口語的提高和學習積極性方面具有促進作用,但隨文識字,打破了漢字的造字規律,也不符合漢字的學習規律。因此,我們提倡在零基礎階段專設漢字學習課,漢字學習課和口語課完全可以獨立開展,口語課只教授拼音即可,在初、中級實現兩者合流。另外,我們倡導王筠《蒙求》一書體現的從字源出發解釋漢字的理念,反對因功利主義而臆造漢字字理來突擊學習漢字,避免出現王安石的“波,水之皮;滑,水之骨”的笑話。
參考文獻:
[1]王筠.文字蒙求[M].中華書局,1962.
[2]胡楚生,王筠.《文字蒙求》簡析[A].第五屆中韓學術會議論文集[C].1983.
[3]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馬景侖.《文字蒙求》的實用價值及其學術貢獻[J].南京師大學報,1995,(4).
[5]王筠.說文釋例·六書總說[M].世界書局印行,1983.
[6]王筠.教童子法[M].中華書局,1985.
[7]邢紅兵.《(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漢字部件統計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5,(2).
(劉兆熙 廣東工業大學 510090)
《蒙求》除按六書先后發生順序進行分類,在每一類書中也對漢字進行了系聯歸納、類別整理,以便于學習。《卷二·指事》記載:“本,,末,,朱,,本者,木之根也,末者,木之杪也,朱者,木之心也,皆有形而形不可象,共一記其處謂在上在下在中而已。”三字抓住相近形體的區別特征進行解釋,便于理解和記憶。《卷四·形聲》記載:“啻,,從口,帝聲,楷又變為啇。適、謫、敵、、摘、、滴、嫡、鏑,篆皆從啻,隸皆從啇,惟尚有作者,啇又音滴,本也。邵子湘以啇為滴,改土昏禮三啇為三滴,大繆。”將同部件字歸類解釋,觸類旁通,記憶深刻又減輕記憶負擔。
(三)以人為本,以漢字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文字學家的王筠同時非常重視語文教育方法,他把語文教學分為集中識字寫字階段和讀書作文階段,又堅持“學生是人,不是豬狗,人皆尋樂,誰肯尋苦”的理念,主張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從漢字的特點出發,以漢字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王筠認為“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集中識字雖效率高但易枯燥,識字為讀書寫作之工具,識字同時又具有獨立的教育意義。古人造字意在正名百物,在古人眼里是“驚天地、泣鬼神”之舉,漢字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漢字學習是語言交際及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媲美的。漢字學作為國學的重要分支之一獨立存在,因漢字形體以其獨特的敘事特點,蘊含著豐富的華夏文明。從這一點來看,對外漢字教學又具有特殊意義。
《卷一·象形》記載:“日,,日中有黑影,初無定在,即所謂三足鳥者也。月,,月圓時少,闕時多,且讓日。故作上下弦時形也。中一筆本是地影。詞藻家所謂顧兔桂樹也。”三足鳥和顧兔桂樹的民間神話故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了解了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卷一·象形》記載:“匕,,棲也,勺匕同形,特柄有在上在下之異,所以相避也。”《卷三·會意》記載:“匕,,比也,君子周而不比,相比是反人道也,故從反人。此即象形篇‘匕字,說文兩義歸之一字,竊以為為安,故分收之。”在《卷三·會意》部分又記載:“匕,,變也,從倒人,此變化之正字,化教行也,乃教化字今合為一。”王筠對“匕”字分類解釋,即對形近字進行了分類闡釋,使習字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了解了古人的文化思想。
總之,學習漢字,首先得認清漢字。王筠的《文字蒙求》一書,無論從漢字發生規律出發設計編排的思路、從字源分析以形求義、實行漢字分類教學,還是從其以人為本、推崇漢字文化等教育理念,都給我們對外漢字教學及教材編寫指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子。
我們認為,漢字學習,并不能同步于口語學習。功能主義及結構主義主導下的教學體系及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雖然在留學生口語的提高和學習積極性方面具有促進作用,但隨文識字,打破了漢字的造字規律,也不符合漢字的學習規律。因此,我們提倡在零基礎階段專設漢字學習課,漢字學習課和口語課完全可以獨立開展,口語課只教授拼音即可,在初、中級實現兩者合流。另外,我們倡導王筠《蒙求》一書體現的從字源出發解釋漢字的理念,反對因功利主義而臆造漢字字理來突擊學習漢字,避免出現王安石的“波,水之皮;滑,水之骨”的笑話。
參考文獻:
[1]王筠.文字蒙求[M].中華書局,1962.
[2]胡楚生,王筠.《文字蒙求》簡析[A].第五屆中韓學術會議論文集[C].1983.
[3]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馬景侖.《文字蒙求》的實用價值及其學術貢獻[J].南京師大學報,1995,(4).
[5]王筠.說文釋例·六書總說[M].世界書局印行,1983.
[6]王筠.教童子法[M].中華書局,1985.
[7]邢紅兵.《(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漢字部件統計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5,(2).
(劉兆熙 廣東工業大學 510090)
《蒙求》除按六書先后發生順序進行分類,在每一類書中也對漢字進行了系聯歸納、類別整理,以便于學習。《卷二·指事》記載:“本,,末,,朱,,本者,木之根也,末者,木之杪也,朱者,木之心也,皆有形而形不可象,共一記其處謂在上在下在中而已。”三字抓住相近形體的區別特征進行解釋,便于理解和記憶。《卷四·形聲》記載:“啻,,從口,帝聲,楷又變為啇。適、謫、敵、、摘、、滴、嫡、鏑,篆皆從啻,隸皆從啇,惟尚有作者,啇又音滴,本也。邵子湘以啇為滴,改土昏禮三啇為三滴,大繆。”將同部件字歸類解釋,觸類旁通,記憶深刻又減輕記憶負擔。
(三)以人為本,以漢字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文字學家的王筠同時非常重視語文教育方法,他把語文教學分為集中識字寫字階段和讀書作文階段,又堅持“學生是人,不是豬狗,人皆尋樂,誰肯尋苦”的理念,主張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從漢字的特點出發,以漢字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王筠認為“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集中識字雖效率高但易枯燥,識字為讀書寫作之工具,識字同時又具有獨立的教育意義。古人造字意在正名百物,在古人眼里是“驚天地、泣鬼神”之舉,漢字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漢字學習是語言交際及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媲美的。漢字學作為國學的重要分支之一獨立存在,因漢字形體以其獨特的敘事特點,蘊含著豐富的華夏文明。從這一點來看,對外漢字教學又具有特殊意義。
《卷一·象形》記載:“日,,日中有黑影,初無定在,即所謂三足鳥者也。月,,月圓時少,闕時多,且讓日。故作上下弦時形也。中一筆本是地影。詞藻家所謂顧兔桂樹也。”三足鳥和顧兔桂樹的民間神話故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了解了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卷一·象形》記載:“匕,,棲也,勺匕同形,特柄有在上在下之異,所以相避也。”《卷三·會意》記載:“匕,,比也,君子周而不比,相比是反人道也,故從反人。此即象形篇‘匕字,說文兩義歸之一字,竊以為為安,故分收之。”在《卷三·會意》部分又記載:“匕,,變也,從倒人,此變化之正字,化教行也,乃教化字今合為一。”王筠對“匕”字分類解釋,即對形近字進行了分類闡釋,使習字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了解了古人的文化思想。
總之,學習漢字,首先得認清漢字。王筠的《文字蒙求》一書,無論從漢字發生規律出發設計編排的思路、從字源分析以形求義、實行漢字分類教學,還是從其以人為本、推崇漢字文化等教育理念,都給我們對外漢字教學及教材編寫指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子。
我們認為,漢字學習,并不能同步于口語學習。功能主義及結構主義主導下的教學體系及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雖然在留學生口語的提高和學習積極性方面具有促進作用,但隨文識字,打破了漢字的造字規律,也不符合漢字的學習規律。因此,我們提倡在零基礎階段專設漢字學習課,漢字學習課和口語課完全可以獨立開展,口語課只教授拼音即可,在初、中級實現兩者合流。另外,我們倡導王筠《蒙求》一書體現的從字源出發解釋漢字的理念,反對因功利主義而臆造漢字字理來突擊學習漢字,避免出現王安石的“波,水之皮;滑,水之骨”的笑話。
參考文獻:
[1]王筠.文字蒙求[M].中華書局,1962.
[2]胡楚生,王筠.《文字蒙求》簡析[A].第五屆中韓學術會議論文集[C].1983.
[3]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馬景侖.《文字蒙求》的實用價值及其學術貢獻[J].南京師大學報,1995,(4).
[5]王筠.說文釋例·六書總說[M].世界書局印行,1983.
[6]王筠.教童子法[M].中華書局,1985.
[7]邢紅兵.《(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漢字部件統計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5,(2).
(劉兆熙 廣東工業大學 5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