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摘 要】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現階段在高中學科的地位,教師對這門課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態度,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什么樣教學手段,來使課堂效率達到最大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覺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所以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學習階段,都不同程度的開設了信息技術課。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更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納入了必修課作為會考科目。按理說,作為會考科目后,學生會很重視什么課,但經過幾年的考查,感覺會考不是很難,和高考也沒多大聯系,學生的態度就松懈了,教師可能也只是根據會考的知識點,以通過率在要求著學生。再者會考的好多知識如office系列,從初中就開始就在學習,難免有的學生會輕視這么課,感覺都學過了,沒什么新意。信息技術本來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但現在慢慢也在演變成應試教育模式。針對這種情況,我一般做到以下幾點:
一、師生對這門課應共同轉換思想,提高認識:
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文化課畢業水平考試,是檢驗評價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然而在高考的重壓下,學生只重視高考科目,對非高考科目一點都不重視,只求六十分萬歲,加上其它科目題目堆積如山,信息技術課就是學生的放松課。教師在這種環境下,也表現出了,學校既然只追求升學率,只求高考分數,對這門課的教育也相對松懈了,也只追求通過率,那么師生有了這樣的態度,還能上好信息技術課嗎?所以師生要共同轉換思想,對這么課有個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會考雖是一門基礎課,是面向全體實施的素質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會考雖不難,但不能只追求通過率,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應著重培養他們利用計算機網絡為工具,主動去獲取知識,學會處理所獲得的數據;主動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 要】本文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師生角色錯位、啞巴英語等問題予以探析,旨在闡述活化課堂情境、明確角色定位、鼓勵互動探究等教學策略對破解問題的重要作用。關注學生學習發展需要,引導他們自由快樂地學進去,鼓勵主動表達,對增強學習認知體驗和促進語言知識技能內化生成具有一定作用。探討學說轉化運用對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具有一定借鑒價值意義。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生;角色;情境;互動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積極學習情感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實踐體驗、合作探究等學習過程中增強認知體驗,提高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由此可見,英語教學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為主線,注重激活他們學習主體能動作用,運用輕松和諧的學習情境氛圍來引導他們主動表達和積極探究,則是課程教學的核心要旨所在。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英語,病通過自我主動表達的形式來主動呈現,是他們更好使用英語的必然發展需要。這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有益嘗試。
1.問題提出
英語課程教學因受課時少、教學任務多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教師往往不知覺地錯了位,給學生自由互動的機會少了,讓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被動學習、消極應付,失去了生動活潑和生氣活力。這樣的教學模式運用,一方面,難以彰顯學生的課程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不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激情和創造力;另一方面,使得學生被動接受英語,不能主動大膽地暢所欲言表達出來,難以提高教學有效性。
2.問題原因剖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1)師生課堂教學角色錯位,教師的越俎代庖使得學生沒有更為自由展示才能的空間;(2)課堂教學過程和方法單一,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集中;(3)未能突出語言交際性本質功能,缺少實踐交流的情境氛圍;(4)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未能培養他們自主、自由學習良好習慣。
3.破解問題的策略
3.1營造輕松活潑課堂氛圍,鼓勵主動自由學習
發揮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性,就是要在尊重他們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多給他們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學習認知的過程中更好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營造,對課程學習資源也起到活化推動作用,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輕松活潑為主旋律,注重從學習環境中挖掘學習資源,能讓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創設尊重和信任的人文環境氛圍,引導學生在感受教師關懷和同學相互的環境中大膽表達和主動交流,激活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營造民主、平等、自由的互動交流環境氛圍,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主動思考和積極交流,最大幫助他們在富有情境的表達過程中強化認知,激活學習的創造力。多給學生語言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們在角色模擬、自由爭辯等學習過程中融入更多的自我學習體驗,引導學生通過主動表達的形式來升華自己的理解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動力。
以這樣的情境來活化教學,能使得學生對課程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主動探究和運用英語。筆者在《牛津初中英語·Fun with English》7A的Unit 4 Food的“Reading Food and lifestyles”教學中,可將教室布置成廚房的情景,引導學生圍繞“Which food do you like best?”和“How do you cook a delicious meal?”鼓勵他們自由演示。同時,可要求學生能夠針對“How do we keep a healthy body?”搜集相關的生活小提示知識,并以此為主題設計一張“健康生活方式早知道”的手抄報,以此來延伸課程學習內容。學生帶著這樣主動探究的心理參與課程學習,更能吸引他們的學習注意力和集中力。
3.2突出任務導向深化合作,引導互動探究交流
英語課程倡導運用任務教學原則來優化教學過程,就是給學生更多語言表達的話語權和主動權。任務模式運用能使得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我二次思考探究,改變傳統的教師講解單一模式,有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學習內生潛能動力,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運用技能。
按照課程學習內容要求,突出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找準知識重點和難點,能幫助學生掌握明確的學習目標方向。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課程教學重點進行優化設計,便于他們在實際學習運用中更好積極探索。鼓勵學生運用團隊合作的形式,通過小組交流、組間競賽、師生交流等方式來深化合作探究過程,幫助學生在強化認知思考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思維方法。關注學生的主動表述,鼓勵學生在自我反思和深刻總結的基礎上,針對各自的學習思維方式進行優化整合,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挖掘可學習運用的資源,增強他們學習的激情和潛能。這樣模式運用,能更好幫助學生開闊知識視野,主動深入學習探究過程中,便于學生將自身的知識積累轉化為實踐表達運用。
通過這樣的任務合作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能使得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產生一定的新鮮感。例如,在7A Unit1 This is me!的“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在自我閱讀感知體驗的基礎上,運用同桌交流方式,針對“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進行相互討論,以此來強化整體認知。
(上接第77頁)
其次對學生加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信息技術不是以通過會考為目的,而是在這門課中應找了怎樣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從中肯定自己的能力,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積極性。
二、教師應該從自我做起,精心策劃每課堂:
教師要確立新的教學觀念,根據目標,內容,條件等不同,使教學方式多樣化。
(1)信息技術課堂任務的情境設計尤為重要,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任務的操作,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任務中的情感,從而充分體現了,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這句話的含義。例如,我在講計算機硬件時,先用課件展示了電腦的組成部分再用動畫慢慢把它拼裝起來,最后成型電腦,學生一下就明白了電腦的內部世界。然后利用學校淘汰下來的一些電腦,給學生來個實物展示并動手組裝。這種上課形式學生非常感興趣,對計算機內部世界不再陌生,從而很好的掌握了知識要點。
(2)設計操作性強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受到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中感受到成功和自豪,樹立自信心,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在講信息獲取這章時,剛逢小長假,了解學生家庭都有出游計劃,我就地取材,讓學生設計出游計劃的整體路線,為自己出游準備了一份完整的方案。學生興致高昂,非常積極的完成了任務,最后進行匯總,看誰設計的最全面,最合理,相互借鑒和應用。這堂課操作性強,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展示。給我的啟示是設計的課堂任務應多貼近學生的生活情景,正所謂取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采用設置“懸念”的手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就會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高一年級信息技術中關于圖像加工中,如何用Photoshop進行圖像的簡單處理時,我采用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而是先提問(如明星照為什么看起來都是沒有瑕疵的,自己喜歡的幾張照片能組合在一起嗎,怎么來制作證件照等),使學生產生懸念,興趣也就調動起來了,然后讓學生拿事先準備好的幾張自己的像片進行藝術加工與合成,學生們倒也學的津津樂道。這種教學方法很好的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問題的習慣。
三、根據學生的需求,做到分層教育:
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的東西雖然基本一樣,但真正掌握多少就不得而知。開學初就是全面了解學生目前掌握了哪些高中信息技術的內容,然后有目的的進行施教,一般對這些大多數學過的東西就不再深講,而是直接以題目的形式下發,通過他們做題情況來了解哪些知識需要加強,從而知道他們的差異再進行位置編排,我們是雙人排的,一般安排操作能力強弱成同桌來體現優幫差的模式,前后學生可以強強聯手,這樣學生之間也能很好的進行交流。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學生差異極大,分層教育、優幫差顯得尤為重要。分層教育的好處就是能兼顧到個體差異,使基礎差,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同學能掌握基礎知識,從而達到這門課對學生的要求;又使那些基礎高悟性好的同學能學到更多。教師在設計教案過程中要注意,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過程、要求與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要相互協調問題,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我一般會設計多個目標,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水平完成相應的題目。例如在講網頁制作FP時,對于接觸信息技術知識很少或者學習能力不強的同學,一般做一些直接命名好的難度較小的題目,增強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體會到自豪感和成就感。對于學習能力較強,對教材上內容已經接觸的同學,而是直接以做網站為目的讓他們設計,適當提出一些思考問題,引導他們擴散思路,鼓勵他們通過自學的方法,采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的知識的能力。
平常上課過程中,除了教授基礎外,一般還穿插工具軟件教學(如acdsee,美圖秀秀、Flash、暴風影音、Mp3播放器、殺毒軟件等),這些內容會考雖不考,我也不要求所有同學掌握,但對基礎較好的同學是一種需求。這些軟件的學習能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各種基本操作及應用能力的發展。
四、評價需細致,知識需及時鞏固:
平常上課中,我非常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和評價,這些都是相互的、隨時進行的。同學對老師的上課方式有意見可隨時提出,老師對此做出調整。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需及時也要細致,一般在隨堂走動中看到的問題都是及時個別做出評價,這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同時知道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能彌補不足。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應該是平等的、自由的。例如在相互評價“PHOTOSHOP制作的圖片”、“學生制作的網頁”、“信息獲取中旅游路線方案”等,學生都能相互很好的提出建議,從而提高學生間的融洽關系,對自己和同學都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學生的知識需當堂鞏固,在高考壓力和其他科目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信息技術課是不可能留有作業的,所以當堂課的內容必須要當場鞏固,針對一些理論的知識,我一般編個隨堂小考讓學生們來完成。針對一些動手操作的知識,要求堂堂過關,一般困難大的同學都是單獨輔導,學生間發揮優幫差的輔導模式。課堂最后五分鐘,一般要總結知識點,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評價。
信息技術課能用的就只有這四十五分鐘的課堂,現考試背景模式下,作為一線的老師,不能光滿足于讓學生通過會考,而是要兼顧所有學生,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不僅獲取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
en.yjbys.com/fanwen/jiaoyu/370818.html
[2]白鐵成,馬婧.分層教學法及其實施方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梅李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