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奎繼中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按摩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影響。方法將78例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再配合穴位按摩。半年后采用Barthel指數分級法再評定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水平,比較2組患者的量表得分。結果觀察組ADL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穴位按摩能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情進展。
關鍵詞:穴位按摩;老年癡呆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81-02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D),常發于60歲以上老年人,是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中樞性退行性病變,臨床多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計算力下降、人格和行為改變[1]。本病屬中醫“癡呆”范疇,其病位在腦,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經脈失養、髓海不充,瘀血痰濁阻滯有關。該病起病緩慢,病程長,可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嚴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國內外均缺乏有效的臨床治療藥物及途徑。為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筆者通過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穴位按摩能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情進展。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10年5月—2012年12月,隨機選取老年癡呆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Ⅲ-R[2]關于老年癡呆的診斷標準,均無其它嚴重疾病。將7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齡(69.2±5.32)歲;對照組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齡(68.9±4.26)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的ADL評分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再配合穴位按摩護理。住院期間由護士完成,患者回家修養期間,由醫院護士教會患者家屬,由家屬在家完成。具體方法如下。
1.2.1常規護理方法①生活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的醫療環境。對于輕、中度的癡呆患者,除了給予適度的生活照顧外,應盡量指導其自理日常生活,從事簡單的個人洗漱、穿脫衣服、進餐等。②情志護理:癡呆患者大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做好細致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開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保持樂觀、舒暢的穩定情緒。③飲食護理:飲食宜營養豐富,清淡可口,葷素搭配,易于消化,切記滋膩太過,以免滋膩損傷脾胃,釀生痰濁。對不知饑飽,喂食不合作的患者,要耐心勸喂,保證每餐攝入量。④行為異常的護理:避免一切應急源。在護理有激越行為的患者時,要尊重患者,主動與之交談。不用禁止、命令語言,更不能將其制動或反鎖在屋內。
1.2.2穴位按摩護理①穴位選擇:選取四神聰、百會、太溪、大鐘、懸鐘、足三里[3];耳部。②按摩手法:護理者五指并攏用五指指尖輕輕叩擊患者以上各穴位各60次,對肌肉豐厚部位稍稍用力,然后護理者雙手上下、左右、內外捏患者雙耳各60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1.3評價指標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4]對患者上廁所、行走、洗澡、穿衣、梳頭、刷牙、進食、做家務、服藥、打電話等14項進行評分。用Barthel指數分級法評定ADL水平,將ADL分為3級:大于60分為良,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60~41分為中,有功能障礙、稍依賴;小于40分為差,依賴較明顯或者完全依賴。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進行評估。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2組ADL水平比較,見表1
表12組ADL水平比較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良中差良中差
對照組390182116815
觀察組390192023*12*4*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老年癡呆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據統計老年人群中癡呆的發病率為2%~18%[3],過著依賴性生活。老年癡呆癥病程較長,病情復雜,其治療和護理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中西醫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目前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多關懷,控制病情進展,延長壽命。
中醫認為人至老年,腎精漸虧,或因飲食、勞逸、情志調攝適宜,或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津液敷布失常,至痰濁、瘀血內停,阻于腦絡,均可使腦消髓減,腦失所養,神機失用而至癡呆[3]。而中醫經絡學認為,經絡是一個“內屬臟腑,外絡于肢節”的系統,它具有溝通表里,聯系肢體,運行氣血,營養全身,抗御外邪,平衡陰陽及調節臟腑的功能[5]。經絡穴位按摩護理通過對老年癡呆患者的經穴的叩擊刺激,激發經氣,調整陰陽平衡,行氣活血,補髓充腦,改善患者腦部的血液循環,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良性調整作用。且每天和患者的親密接觸,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觀察組所叩擊的穴位中,取四神聰、百會以醒腦寧神;太溪、大鐘為同經原絡相配,可補腎養髓;髓會懸鐘,補髓充腦;足三里既可補氣血又可蠲飲化痰,通過足陽明經別的作用又可調心氣復神明[3]。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各臟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耳穴)。刺激耳穴,對相應的臟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通過住院期間的治療護理和出院后家庭的護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水平,如上衛生間、行走、洗澡、穿衣、梳頭、刷牙、進食、做家務、服藥、打電話等14項評分明顯提高。提高了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的進展。該方法操作簡便,適合家屬掌握,減輕了患者治療中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4.
[2]中華醫學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312~313.
[3]石學敏,戴錫孟,王健.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42~148.
[4]盛樹立.老年性癡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5.
[5]勤瑞,楊錦森.經絡穴位解說[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1989:1.
(收稿日期:2014-02-17)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按摩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影響。方法將78例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再配合穴位按摩。半年后采用Barthel指數分級法再評定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水平,比較2組患者的量表得分。結果觀察組ADL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穴位按摩能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情進展。
關鍵詞:穴位按摩;老年癡呆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81-02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D),常發于60歲以上老年人,是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中樞性退行性病變,臨床多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計算力下降、人格和行為改變[1]。本病屬中醫“癡呆”范疇,其病位在腦,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經脈失養、髓海不充,瘀血痰濁阻滯有關。該病起病緩慢,病程長,可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嚴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國內外均缺乏有效的臨床治療藥物及途徑。為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筆者通過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穴位按摩能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情進展。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10年5月—2012年12月,隨機選取老年癡呆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Ⅲ-R[2]關于老年癡呆的診斷標準,均無其它嚴重疾病。將7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齡(69.2±5.32)歲;對照組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齡(68.9±4.26)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的ADL評分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再配合穴位按摩護理。住院期間由護士完成,患者回家修養期間,由醫院護士教會患者家屬,由家屬在家完成。具體方法如下。
1.2.1常規護理方法①生活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的醫療環境。對于輕、中度的癡呆患者,除了給予適度的生活照顧外,應盡量指導其自理日常生活,從事簡單的個人洗漱、穿脫衣服、進餐等。②情志護理:癡呆患者大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做好細致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開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保持樂觀、舒暢的穩定情緒。③飲食護理:飲食宜營養豐富,清淡可口,葷素搭配,易于消化,切記滋膩太過,以免滋膩損傷脾胃,釀生痰濁。對不知饑飽,喂食不合作的患者,要耐心勸喂,保證每餐攝入量。④行為異常的護理:避免一切應急源。在護理有激越行為的患者時,要尊重患者,主動與之交談。不用禁止、命令語言,更不能將其制動或反鎖在屋內。
1.2.2穴位按摩護理①穴位選擇:選取四神聰、百會、太溪、大鐘、懸鐘、足三里[3];耳部。②按摩手法:護理者五指并攏用五指指尖輕輕叩擊患者以上各穴位各60次,對肌肉豐厚部位稍稍用力,然后護理者雙手上下、左右、內外捏患者雙耳各60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1.3評價指標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4]對患者上廁所、行走、洗澡、穿衣、梳頭、刷牙、進食、做家務、服藥、打電話等14項進行評分。用Barthel指數分級法評定ADL水平,將ADL分為3級:大于60分為良,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60~41分為中,有功能障礙、稍依賴;小于40分為差,依賴較明顯或者完全依賴。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進行評估。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2組ADL水平比較,見表1
表12組ADL水平比較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良中差良中差
對照組390182116815
觀察組390192023*12*4*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老年癡呆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據統計老年人群中癡呆的發病率為2%~18%[3],過著依賴性生活。老年癡呆癥病程較長,病情復雜,其治療和護理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中西醫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目前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多關懷,控制病情進展,延長壽命。
中醫認為人至老年,腎精漸虧,或因飲食、勞逸、情志調攝適宜,或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津液敷布失常,至痰濁、瘀血內停,阻于腦絡,均可使腦消髓減,腦失所養,神機失用而至癡呆[3]。而中醫經絡學認為,經絡是一個“內屬臟腑,外絡于肢節”的系統,它具有溝通表里,聯系肢體,運行氣血,營養全身,抗御外邪,平衡陰陽及調節臟腑的功能[5]。經絡穴位按摩護理通過對老年癡呆患者的經穴的叩擊刺激,激發經氣,調整陰陽平衡,行氣活血,補髓充腦,改善患者腦部的血液循環,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良性調整作用。且每天和患者的親密接觸,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觀察組所叩擊的穴位中,取四神聰、百會以醒腦寧神;太溪、大鐘為同經原絡相配,可補腎養髓;髓會懸鐘,補髓充腦;足三里既可補氣血又可蠲飲化痰,通過足陽明經別的作用又可調心氣復神明[3]。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各臟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耳穴)。刺激耳穴,對相應的臟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通過住院期間的治療護理和出院后家庭的護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水平,如上衛生間、行走、洗澡、穿衣、梳頭、刷牙、進食、做家務、服藥、打電話等14項評分明顯提高。提高了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的進展。該方法操作簡便,適合家屬掌握,減輕了患者治療中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4.
[2]中華醫學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312~313.
[3]石學敏,戴錫孟,王健.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42~148.
[4]盛樹立.老年性癡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5.
[5]勤瑞,楊錦森.經絡穴位解說[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1989:1.
(收稿日期:2014-02-17)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按摩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影響。方法將78例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再配合穴位按摩。半年后采用Barthel指數分級法再評定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水平,比較2組患者的量表得分。結果觀察組ADL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穴位按摩能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情進展。
關鍵詞:穴位按摩;老年癡呆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81-02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D),常發于60歲以上老年人,是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中樞性退行性病變,臨床多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計算力下降、人格和行為改變[1]。本病屬中醫“癡呆”范疇,其病位在腦,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經脈失養、髓海不充,瘀血痰濁阻滯有關。該病起病緩慢,病程長,可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嚴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國內外均缺乏有效的臨床治療藥物及途徑。為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筆者通過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穴位按摩能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情進展。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10年5月—2012年12月,隨機選取老年癡呆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Ⅲ-R[2]關于老年癡呆的診斷標準,均無其它嚴重疾病。將7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齡(69.2±5.32)歲;對照組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齡(68.9±4.26)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的ADL評分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再配合穴位按摩護理。住院期間由護士完成,患者回家修養期間,由醫院護士教會患者家屬,由家屬在家完成。具體方法如下。
1.2.1常規護理方法①生活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的醫療環境。對于輕、中度的癡呆患者,除了給予適度的生活照顧外,應盡量指導其自理日常生活,從事簡單的個人洗漱、穿脫衣服、進餐等。②情志護理:癡呆患者大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做好細致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開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保持樂觀、舒暢的穩定情緒。③飲食護理:飲食宜營養豐富,清淡可口,葷素搭配,易于消化,切記滋膩太過,以免滋膩損傷脾胃,釀生痰濁。對不知饑飽,喂食不合作的患者,要耐心勸喂,保證每餐攝入量。④行為異常的護理:避免一切應急源。在護理有激越行為的患者時,要尊重患者,主動與之交談。不用禁止、命令語言,更不能將其制動或反鎖在屋內。
1.2.2穴位按摩護理①穴位選擇:選取四神聰、百會、太溪、大鐘、懸鐘、足三里[3];耳部。②按摩手法:護理者五指并攏用五指指尖輕輕叩擊患者以上各穴位各60次,對肌肉豐厚部位稍稍用力,然后護理者雙手上下、左右、內外捏患者雙耳各60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1.3評價指標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4]對患者上廁所、行走、洗澡、穿衣、梳頭、刷牙、進食、做家務、服藥、打電話等14項進行評分。用Barthel指數分級法評定ADL水平,將ADL分為3級:大于60分為良,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60~41分為中,有功能障礙、稍依賴;小于40分為差,依賴較明顯或者完全依賴。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進行評估。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2組ADL水平比較,見表1
表12組ADL水平比較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良中差良中差
對照組390182116815
觀察組390192023*12*4*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老年癡呆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據統計老年人群中癡呆的發病率為2%~18%[3],過著依賴性生活。老年癡呆癥病程較長,病情復雜,其治療和護理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中西醫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目前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多關懷,控制病情進展,延長壽命。
中醫認為人至老年,腎精漸虧,或因飲食、勞逸、情志調攝適宜,或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津液敷布失常,至痰濁、瘀血內停,阻于腦絡,均可使腦消髓減,腦失所養,神機失用而至癡呆[3]。而中醫經絡學認為,經絡是一個“內屬臟腑,外絡于肢節”的系統,它具有溝通表里,聯系肢體,運行氣血,營養全身,抗御外邪,平衡陰陽及調節臟腑的功能[5]。經絡穴位按摩護理通過對老年癡呆患者的經穴的叩擊刺激,激發經氣,調整陰陽平衡,行氣活血,補髓充腦,改善患者腦部的血液循環,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良性調整作用。且每天和患者的親密接觸,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觀察組所叩擊的穴位中,取四神聰、百會以醒腦寧神;太溪、大鐘為同經原絡相配,可補腎養髓;髓會懸鐘,補髓充腦;足三里既可補氣血又可蠲飲化痰,通過足陽明經別的作用又可調心氣復神明[3]。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各臟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耳穴)。刺激耳穴,對相應的臟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通過住院期間的治療護理和出院后家庭的護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水平,如上衛生間、行走、洗澡、穿衣、梳頭、刷牙、進食、做家務、服藥、打電話等14項評分明顯提高。提高了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的進展。該方法操作簡便,適合家屬掌握,減輕了患者治療中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4.
[2]中華醫學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312~313.
[3]石學敏,戴錫孟,王健.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42~148.
[4]盛樹立.老年性癡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5.
[5]勤瑞,楊錦森.經絡穴位解說[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1989:1.
(收稿日期:2014-0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