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要:本文以歌曲《時間都去哪了》的傳播為例,分析了當代音樂傳播過程中,媒體和社會推動對于藝術作品傳播發展的作用,以剖析一首音樂作品的各個傳播過程為切入點,從而獲得音樂作品在傳播發展中所值得注意的若干問題和啟示,為當代音樂的傳承發展起到一些借鑒和提示性作用。
關鍵詞:媒體傳播 社會推動 音樂傳播
在馬年央視春晚中,由董冬冬作曲、陳曦填詞、四川歌手王錚亮的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引起了全國的熱議。這首歌不僅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還被網友評為“春晚最感動人心的節目”。這首歌能夠在短時間迅速的被全國人民所熟知并被國家領導人所注目,就是我們要探討的關于媒體傳播和社會推動對于音樂作品的現實作用。
和許多音樂作品的創作一樣,《時間都去哪兒了》詞曲的創作以及打動一部分的聽眾只是作品走向成熟和傳播的第一步,一部優秀的作品更需要借助媒體的平臺——《老牛家的戰爭》就成為了這部音樂作品傳播的第一步,這也使這部作品以主題曲的身份被觀眾熟悉。作為電視劇的主題歌,它不僅服務了電視劇的主題和片尾曲功能,同時也借助電視劇的播出和觀眾的欣賞實現了音樂的首次傳播。歌曲本身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再加入電視劇的情節和思想使得音樂本身所要表達的意象獲得豐富和提升。所以,借助電視動態媒體的傳播也成為了當下眾多音樂作品進行傳播的首要選擇。
在作為電視劇主題歌的第一次傳播之后,馮小剛導演在《私人訂制》這部電影中使用了這首歌曲。在這首歌曲融入到電影中時,更深層次地激發受眾的觀影體驗,從而獲得自身的思考,這種思考既有電影的,也有自身情感中所包含的親情、愛情等等諸多內容,從而在隱形中使受眾接受、記憶并且接受電影以及電影音樂的價值觀。在片中高潮處宋丹丹飾演的丹姐,在生日當天體驗了一天揮金如土的富人生活,在夜幕降臨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坐在回家的車上追憶一天與一生的記憶,聽到電臺廣播中為自己點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歌曲而深受觸動落淚的畫面,與“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平實的歌詞相呼應,伴著歌聲又回到了自己普通的家,艱辛落寞的背影讓人久久不能平靜。這首歌曲恰到好處地與丹姐一天中的體驗生活結束十分的心情和落差感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以景觸情,以情生景,使受眾也在畫面與聲音中找到了共鳴。
這首歌曲借助了電影的大熒幕使它備受矚目,如果這首歌作為電視劇主題歌只是被一部分觀眾所認識,那么馮小剛的電影作品無疑使這部作品走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傳播平臺,使更多通過網絡、影院的觀眾、聽眾認識了這部作品,加深了印象。
歌手王錚亮在2014年除夕夜的春晚舞臺上再一次現場演唱了這首歌曲。借助春晚這個極具影響力的大舞臺,除夕夜——正是全國人民思鄉、親情最濃的時刻,王錚亮在這個大舞臺演唱了這首歌,一下子觸動了數億人的心。春晚這個大舞臺,也是一個巨大的傳播平臺使得這首作品迅速成為全國觀眾所熱議的大話題也使得歌曲的受眾更加廣泛而深入,這一次的傳播行為是在全中國億萬觀眾同時打開電視進行觀看的過程中進行的。從這首歌曲所隱含的“家庭”、“親情”、“思鄉”等情愫就是最樸素、最真摯的人倫真情,也是最能夠迅速抓住聽眾內心情感共鳴的渠道,我們呼喚的真情和親情是可以超越時空局限達到共同的情感體驗。所以這首音樂作品就是抓住了情感的源頭,借助龐大的電視媒體使它傳達到億萬的春晚觀眾這里的。
在獲得了媒體傳播的巨大推動作用之后,那么政治社會的推動作用則更加需要我們關注和研究。2014年2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當談及個人愛好時,他說:“我個人愛好閱讀、看電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擔我這樣的工作,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說,問題在于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習主席所提出的他的“時間都去哪了”,又成為了這首音樂作品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推動力。國家領導層的關注的背后是帶動了國家民眾的話題性,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音樂作品的傳播,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
《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巨大成功,正是基于媒體傳播的優勢,它借助了電視劇、電影、春晚這一系列的媒體平臺,使它從無名變為熱門,這其中體現了成功的音樂傳播的某種規律,只有抓住聽眾的情感共鳴,并且把作品置于一個合理的、又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平臺上才會有繼續傳播的條件和發展的土壤。
綜上所述,一部音樂作品的成功傳播需要借助適當的媒體和社會的推動和促成,然而這一切的外因并不是傳播力的決定性因素,作品的內涵以及作品的現實價值才能夠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受眾基礎。當代音樂傳承發展正是需要抓住作品本身內容形式的本原,更要借助正確的、符合受眾欣賞習慣和期望的藝術作品,才能獲得媒體和社會的肯定和推動。這也是我們在音樂傳播中需要不斷探索和精進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曾遂今.網絡傳播與當代人的音樂觀[J].中國音樂(季刊),2006,(04).
[2]曾遂今.從音樂的自然傳播到技術傳播(上)——當代音樂傳播理論探索思考之一[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03).
[3]王德勝.大眾傳播與當代藝術狀況[J].現代傳播,2004,(02).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1]指導教師:蔡海波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