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揚
教學改革絕對不可忽視教師的導學作用,要將教師的導學作用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
新課程教學改革中,雖然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教師的導學作用絕對不可忽視,相反導學的好壞決定著學生學習是否有成效。因為如果學生脫離了老師的導學,那他們在學習時就不能夠抓住學習的重點,甚至只能浮光掠影的學習新知識,讓學習任務大打折扣。所以要將教師的導學作用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
自學: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前預習、課中的自主學習。在此階段教師的導學作用非常重要。在課前預習時,教師要精心編制導學案。導學案內容應該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問題思考、檢測反饋等。導學案讓學生自學時有目標,有方法,有檢測。課中的自主學習依然離不開教師的導學作用。此時教師重點通過導學解決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指導學生學習在預習階段忽略的知識,而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自主解決,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互學:以“小組討論”“交流展示”為學習形式,通過生生互助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此階段學生的活動很多,教師的導學要起到串珠連線、起承轉合的作用。將學生的活動引導到課文學習的關節點上來。比如余映潮老師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實錄節選部分師:接下來我們完成第二個任務。讓我們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齊讀屏幕上的內容,讓我們討論八個小話題:1.于勒的“稱呼”欣賞2.巧合讓故事如此美麗3.說說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寫欣賞5.千姿百態的“說”6.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心理7.課文中的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8.船長形象欣賞。
師:活動方式:每位同學自選一個話題,就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請拿起手中的筆,邊看、邊畫、邊想。
生1:我欣賞的是文中關于“于勒”的稱呼。課文前部分寫了對于勒的稱呼,他有錢時,“我”的父母對他的稱呼非常親密,后部分稱他“賊”、“流氓”,是因為他窮了,形象不好,讓他們丟臉。唯一沒有改變于勒稱呼的是若瑟夫,他是個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錢是什么,他只知道親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稱呼于勒“親叔叔”。
師:人物的稱呼表現了人物命運的變化,對人物“稱呼”的變化表現了人物的性格,“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良心的人”到“一個窮鬼、一個流氓”,既表現出于勒的身世、命運和遭遇,也表現出菲利浦夫婦的為人,而若瑟夫則表現出對叔叔的同情。原來,稱呼的變化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
生2:我欣賞景物描寫。課文開頭寫“我們”的船只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后來“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突出了人物心理的變化。
師:起先是“平靜的海面”,但后來是“紫色的陰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陰影籠罩著人物的心理。平靜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陰影,景物描寫為人物服務,欣賞小說要欣賞小說中的景物描寫,欣賞景物要和人物聯系起來……
在討論互學時,余老師始終注意引導和深化學生的發言,讓學生學得深入。
問學:以提問、質疑的方式,探討學習問題,拓展學習內容,達成舉一反三。在此階段教師的導學作用是引導學生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大多能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關鍵詞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文中開頭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齊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文中為什么多次出現父親總是重復他那句永遠不變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此句表明什么?為什么這樣來寫?”“‘父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表現了父親怎樣的性格特點?”帶著這些問題研讀,人物形象就能凸顯。
悟學:以自主總結、交流體會的形式,感悟學習成果。在此環節教師的導學更是錦上添花,又將課堂教學延引到課外。如余映潮老師《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的結尾部分。師:好。下面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我們發現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以“課中之最”為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舉例說說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屏幕顯示)
這篇課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請同學們尋讀課文,以“課中之最”為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1:我說是最和諧的場面。第四段里構造出一個自然和諧的環境,在那種環境里,趕馬女孩子發啞帶沙的聲音也具有淳樸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勝鳥,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這環境的美麗,也“郭公郭公”反復地叫個不停。可以這樣理解:在那種環境下,無論什么樣的聲音都可稱為歌,都是和諧的。
師:因此是最和諧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認為是最熱鬧的場面。在第五段寫道: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矮方桌,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百多人”“六人圍坐一桌”可看出人很多,很熱鬧,而且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最好聽的曲子,體現了熱鬧的場面,更極力渲染了當時淳樸的風情和風俗。
師:是啊,風土人情。尤其是這一句話寫得真漂亮: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有那么多的“最”,咱們再回頭看開頭的話題“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區有特色的生活,這種特色的生活成就了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篇課文是節選,有空同學們可以看看《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全文。
總之,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學習,但依然離不開老師的導學,否則完全放手給學生,那么學生對學習內容則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一場教學改革只能落個走走過場罷了。
(鄒 揚 江蘇省邳州市第二中學 221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