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任慶泰+孫明杰



摘要:重慶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簡稱機自專業)結合多年人才培養經驗與實踐,運用質量工程理論,以基于過程的方法構建了持續改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付諸實踐,現已取得良好效果。文章從教學過程、信息反饋及處理、教學策劃與管理、教學資源保障四個方面系統闡述和分析了重慶大學機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兄弟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質量工程 ;過程方法 ;人才培養模式 ;PDCA循環
中圖分類號:C961;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4-0021-04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行業對于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素質強的創新性應用型人才越來越受企業青睞。在此背景下,重慶大學機自專業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把培養高素質人才作為根本任務,根據國家“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堅持育人為本,改革創新,提高質量,分類培養,打造特色。與此同時,重慶大學機自專業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質量工程相關理論,以基于過程的方法構建了持續改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證明,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重大機自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及教學管理過程呈螺旋上升的發展趨勢,這直接保證了畢業生的質量。畢業生普遍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素質高,在基礎理論、專業技能、新技術的掌握、新產品開發、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組織管理、團隊協作、個人素養等方面都表現出了較高的水平。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研究
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其最終目的是通過人才培養過程為社會和用人單位提供優秀的高水平人力資源[1]。因此,其人才培養過程的優劣對于高等教育的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典型的人才培養過程即為在國家人才政策及社會人才需求的指導之下,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教學過程培養符合要求的畢業生,具體過程如圖1。
由圖1可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可以描述為“根據培養要求,通過培養過程,輸出培養成果”。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是否合理,培養過程是否合格將直接影響培養成果的質量。根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特點,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以下兩點。
一是,如何將國家人才政策、社會人才需求合理轉化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人才培養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時刻與國家人才政策、社會人才需求保持高度契合。
二是,教學過程是人才培養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直接保證。必須加強資源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尤其是制度保障。在目前教學資源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對于教學效果必須形成一種有效的“監督—改進—跟蹤監督—持續改進”教學反饋機制,以保證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
重慶大學機自專業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摒棄傳統的靠領導、憑經驗作決定的工作方式,以科學理論、調研數據為依據,結合學校、專業實際狀況,運用質量工程相關理論,系統、全面地探析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并對各個環節進行優化,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重慶大學機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及分析
基于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研究,重慶大學機自專業運用現代質量工程原理,以基于過程的方法建立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如圖2。
重慶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培養對國家、社會有用之人才為目標,以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作為顧客,通過持續不斷地改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來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從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圖2虛線大圓部分構成人才培養體系運行模式的主體,圓圈中的教學過程、內外部評價信息反饋過程、教學策劃管理過程和教學資源保障過程等四大過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其中,以教學過程為主,通過內、外部評價獲取反饋信息,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進行持續改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運行模式是一個大的PDCA循環,通過循環可實現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持續改進,并使人才培養的質量呈螺旋上升。該模式還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各種教學資源,通過制定科學、規范的教學過程管理制度,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3]。
過程方法是現代質量工程中很重要的理論,組織內諸過程的系統應用,連同這些過程的識別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稱之為“過程方法”[4] ,這是現代質量工程中很重要的理論。過程方法的優點是對諸過程系統中單個過程之間的聯系,以及過程的組合和相互作用進行連續控制,重慶大學機自專業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建立了一套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斷對該模式進行系統研究和創新。
(一)教學過程
如圖2所示,教學過程是整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核心,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重大機自專業歷來重視教學過程管理與控制,整個人才培養模式緊緊圍繞教學過程這條主線展開。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中,以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對畢業生的基本能力要求為基礎,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將每一項基本要求分解到各門課程及其教學環節中,詳細制訂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課程目標。在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的基礎之上,要求院系領導及課程負責人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增強學生專業素質以及實踐能力,以達到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為保證教學效果,加強對任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建立新教師培訓制度,定期組織相關課程教師探討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以保證高質量的完成教學活動。同時,為保證教學效果及達成課程教學目標,還建立了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保障體系,通過對學生課堂紀律、出勤率及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及時了解課程教學效果,并采取相關措施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內外部渠道信息反饋及處理
如圖2所示,內外部評價信息的反饋是保證教學效果,實現教學過程持續改進的關鍵環節。通過內外部信息的反饋,了解專業教學效果以及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分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制訂相應改進措施,達到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以及持續改進的目的。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通過建立以教學為主體的組織體系,完善各類信息反饋渠道等,形成了一套持續改進教學效果的反饋機制,如圖3。
教學信息反饋處理過程是一個大的PDCA循環,從內外部評價信息輸入開始,對反映上來的教學質量問題依次經過基層組織研討、教師個人總結等過程嚴格改進并付諸實施,督導組、院系領導以及課程負責人對改進效果進行跟蹤監督并繼續反饋,以此達到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持續改進。
(三)教學策劃與管理
如圖2所示,教學策劃與管理過程是在對內外部反饋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策劃,進一步完善,以保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始終處于動態的、持續改進的狀態,與國家、社會及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始終保持高度契合。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策劃、修訂過程中,重大機自專業應用質量功能配置QFD方法 [5],以國家人才培養政策為導向,以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為依據,采用多層次演繹分析方式,將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需求準確轉換成本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具體要求,最終形成了一整套明確詳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同時,為保障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還建立了持續的培養目標評估機制[6]。通過問卷調查、教師座談、學生座談等形式,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和教學計劃組織的合理性進行校內評估。在校內評估基礎上,通過深入學生就業單位問卷調查、與學生就業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座談等方式開展外部社會評估,以期通過校內評估和社會評估兩種方式不斷完善和改進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7]。
(四)教學資源保障
重慶大學機自專業依托重慶大學“985工程”、“211工程”建設的學科優勢,擁有了大量一流的實驗教學基地及設備。如:工程培訓中心、國家級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制造系統工程市級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基地、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等。除此之外,學校制定了健全的實驗室管理制度,對實驗室開放時間、實驗室值班安排作了詳細規定,使學生能夠方便地使用實驗室及其設備。
重慶大學圖書館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高校圖書館之一,館藏各類專業書籍供學生借閱,并且建有機械工程國外教材中心。除此之外,學校還建有校園網絡教學資源系統(包括網上學習中心和數字圖書館),其中精品課程網站、本科生網上課程網站、本科生數學練習網站、計算機技能視頻學習網站等為學生提供了方便、即時、自主的學習途徑,為保證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8]。
除此之外,還積極與企業建立了廣泛聯系,通過“產學研”結合、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專業教學活動、組織學生結合工程實際或直接進入企業現場開展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外資源,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重慶大學機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綜述
重慶大學機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培養的學生的專業素養及綜合能力已得到各方認可。2012年5月已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獲得6年的認證資格。近年來,學生在參加國內外各大賽事、校際交換留學以及就業等過程中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評價。如:在2010年第四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該專業學生獲全國一等獎1項,重慶市一等獎1項,重慶市二等獎3項;2010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上,獲特等獎提名1項;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比一直在1∶4以上,2011年就業率高達98.92%,其中錄取研究生比例達到23.31%,畢業生的能力、素質得到用人單位及社會的一致好評。
重慶大學機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一次創新與探索,它以學校教學管理組織體系為基礎,構建了一整套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未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探索中,還會運用更多的質量工程相關知識,借鑒現代企業管理經驗,以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探索更科學、更有效的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使得畢業生在行業內具備較強競爭力,滿足國家、社會及用人單位對其科研、生產和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實現為社會輸出高素質機自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胡文會.教育服務-大學生主體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孫海龍.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研究和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1999(2):84.
[3]韓莉.基于PDCA法的教學質量控制應用與研究[J]科技信息,2007(34):368,381.
[4]張根保.何楨,劉英.質量管理與可靠性[M]修訂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劉英,許延飛,黃冉.QFD在機械類專業高素質應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研究應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24-128.
[6]張杰,汪建飛,許萬祥.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3):79-81.
[7]高家久.美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評估[J]安慶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3).
[8]重慶大學新聞網[EB/OL] http://news.cqu.edu.cn/news/article/article_30525.html.
(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