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要:中國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多數是作曲家吸收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結合傳統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創作而成的,因此在演奏風格上有著不同于西方作品的特性。要演奏好中國弦樂四重奏作品,應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掌握作品演奏技法的特點,并領會中西方弦樂作品演奏的共同之處。
關鍵詞:中國 弦樂四重奏 演奏風格
18世紀末,德國作曲家海頓開創了一種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獨特的室內樂形式——弦樂四重奏。在此后24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弦樂四重奏逐漸成為室內樂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經典的組合方式,以及作曲家表達其最深刻和最個性化音樂思想的藝術手段。在我國,作曲家們對弦樂四重奏這一外來音樂體裁的興趣與嘗試由來已久,并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如何占豪的《烈士日記》、鄭德仁的《翻身道情》、丁芷諾的《情深意長》、鮑元愷的《酒狂》等。中國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都是中國作曲家們在充分吸收、消化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素材的基礎上,巧妙地結合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及創作手法,將傳統藝術原型或傳統藝術片段素材進行糅和、改變及發展,從而最終成型的。所以,為了準確地把握中國特色弦樂四重奏作品的演奏風格,我們需要從音樂內涵、演奏技法和表現形式等各個方面對相關作品進行深入地認識。
一、理解相關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
我國的很多著名音樂作品都是經由民間音樂藝術素材整理、加工和改編而來的,這些藝術素材中包含了多種多樣的音樂元素,它們不但風格各異,而且表達的內容也千差萬別。有人或許會認為,對某一音樂作品進行過于客觀的研究可能會導致該作品演奏中的個性化因素被削弱,理由在于每個演奏者通常都是結合自己的閱歷、性格、情感等因素來理解和表現某一音樂作品的。即使如此,對作品時代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大家熟悉中國音樂作品《二泉映月》原本是一首二胡曲,由我國民間藝人阿炳(本名華彥鈞)創作。后來,作曲家吳祖強將其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作曲家丁善德又將其改編成弦樂四重奏曲。阿炳生活的年代,正值近代中國社會大動蕩時期,而他的一生歷經曲折,飽嘗人間辛酸。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經常在無錫惠山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他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如果一個演奏者缺乏對于該曲原作者阿炳身處的年代、對于阿炳具有時代代表性的悲苦人生,對于古老的中華民族當時所處的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和感受,那么他將很難成功地去充分詮釋這一作品。
二、把握相關作品演奏技法中的顯著特點
中國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除了通常具備民族音樂特有的音調特征之外,在演奏技法上往往也具有顯著特色。總體而言,在演奏此類作品時,左手滑音和揉弦的處理是否到位,對于相關作品的審美情調和藝術趣味可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準確地運用這些技法,對中國弦樂四重奏作品的演奏是至關重要的。
(一)滑音
中國作品中最常使用 “滑音”的演奏方法。滑音作為一種演奏技法,依照其速度、距離和方向,還可以細分為遠距離滑音、近距離滑音和回滑音等類型。鑒于滑音是中國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最經常使用,表現最細膩,變化最廣泛,而且最能夠展現中國音樂作品神韻的一種演奏技法,所以在樂曲中具體應用時,應嚴格掌握分寸感,做到恰如其分。如果沒有經過認真分析就濫用滑音,或者在使用某一種滑音時千篇一律,將會導致音樂變得單調和乏味。因此,在演奏中國弦樂四重奏作品時,能否細致入微地對滑音手法進行處理并掌握其豐富變化,對于能否深刻表達作品內涵并使演奏具備鮮明的風格和特點,將會起到關鍵的作用。在弦樂四重奏的演奏中,滑音對演奏者的要求尤其高。特別是在演奏相同的旋律時,不論是先后交替演奏還是同時演奏,在滑音的演奏上必須做到完全一致,這就要求演奏者們在平時的排練中要做到音樂感覺的完全一致,要非常默契,這也正是弦樂四重奏的魅力所在。可以說,滑音的應用是演奏民族樂曲,表現民族風格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演奏和處理方法,帶來的藝術效果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二)揉弦
揉弦,作為弦樂特有的一種演奏技巧,是通過演奏者按在琴弦上的手指的來回擺動而實現的。演奏者手指擺動的幅度和速度不同,自然就構成了不同的揉弦音效。揉弦能夠使弦樂作品變得更富有歌唱性、更加優美動聽,因而對于表現作品內容和表達作品情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具體演奏中,揉弦的舒緩、頻密和快慢總是與旋律的走向、音樂的緊張度,以及調式中的音級關系相對應的。換言之,無論是揉弦的種類,還是揉弦的分寸把握,都是視特定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作品演奏的情感需要所決定的。當作品表達激動情緒時,揉弦的速度加快、幅度加寬、緊張度增強;而反過來,當音樂平緩時,揉弦的速度放慢、幅度縮小、緊張度減弱。在具體演奏中,有時為了達到特殊的效果,揉弦的處理方法也會不同于一般規律。比如在演奏力度較弱的段落時仍需要緊張度高、速度快的揉弦。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那些速度輕緩的樂句,以及那些情緒表達上較為抒情、柔和、委婉纏綿的音樂片段,都適合采用這種揉弦。這樣的處理,會使音樂更加牽動人心。總之,揉弦對于增強樂曲的情感色彩和藝術感染力,對于豐富指法技巧的表現力,都是極為有益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在演奏《思鄉曲》這部感情深沉而又耐人尋味的作品時不加變化地通篇揉弦,那將會使作品變得何等單調和乏味。
三、領會中西方弦樂作品演奏的共通之處
中國音樂作品追求旋律線條游動時的虛實、起伏、快慢等方面之變化所產生的節奏感與韻律,即音樂中的“彈性節奏”所蘊涵的彈性美。而西方的弦樂亦是以表現旋律為主,因此它與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內在聯系,正是基于這種“共通”,我們在使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風格的音樂作品時才能找到契合點。樂器雖有中、西之分, 但畢竟它是由演奏者來掌握的。用西洋樂器來表現民族特色,在音準的掌握、音域的表現力以及和聲、音程的演奏諸方面其優點是明顯的。中西方音樂藝術各有所長, 各民族不同的歷史經歷和風俗習慣,造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和審美心理, 以及對于藝術作品特有的品評標準。中國作曲家只有通過不斷地向深層次開掘中國傳統文化,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揚長避短和創新。
四、結語
處理好演奏方法對掌握中國弦樂四重奏作品的演奏風格是非常重要的。加強對中國作品的演奏,其意義并不僅在演奏本身,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情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加強。要更好地表現中國音樂,不能光注重演奏技巧,還需要廣博的修養以及文化知識、藝術動力和生活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