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包蓉
摘 要: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文分析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大農業生態環境的整治和保護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力度、積極開展農資市場整治、健全監管檢測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6-02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點是農產品的質量問題,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1]。近年來,由于農藥、化學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生產加工運輸環節的控制不嚴,農產品檢驗檢疫制度不健全,以及工業“三廢”污染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造成蔬菜、水果、豬肉、水產品、大米等農產品中毒事件頻頻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2-3]。因此,探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1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義[4-6]
2006年上海“多寶魚”藥物殘留嚴重超標事件、2008年河北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海南水胺硫磷有毒豇豆”事件等都充分說明,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能有效解決生產和需求之間、品種和質量之間的矛盾,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的收入,推動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此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有利于社會和諧可持續穩定發展,樹立政府和國家的良好形象。
2 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
農產品質量安全貫徹于“田間到餐桌”整個過程,這其中既有環境污染因素,也有生產、初加工過程中的人為因素。綜合起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產地環境污染 產地選擇與產地環境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首要考慮的問題[7]。目前主要受到大氣、水、土壤等方面的影響和污染。大氣污染以煤煙型最為嚴重,主要污染物是氟化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金屬飄塵。水污染主要是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我國每年排放廢水310億t,其中有毒有害物質13萬t左右;我國131條流經城市的河流,嚴重污染的36條,重度污染的21條,中度污染的38條[8]。土壤污染則由廢氣、廢水污水、過量化肥、農藥殘留、農用殘膜等多因素造成,導致土壤板結、重金屬偏高、生物毒素含量增加,從而造成農產品有害成分超標。另外,環境的污染還將導致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產生疾病以及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2.2 生產環節影響
2.2.1 農業投入品使用不當 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投入品是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資。近年來,國家明令禁止了一些高毒、劇毒和對人體有潛在危害的農業投入品,也對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但部分經營者和生產者為了經濟利益,違規買賣、使用禁用投入品,不僅污染了產地環境,還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危害人類的健康,導致農產品中毒事件屢有發生。
2.2.2 農戶逆向行為 農戶的逆向行為是指農戶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為了達到早日上市、增加產量和美化外觀等目的,濫用化肥、農藥和獸藥,甚至大量使用違禁的催生劑、激素和添加劑等,致使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降低的行為。我們熟知的就有在禽飼料中添加工業染料造成蛋黃中色素沉淀,使用吊白塊增加腐竹韌性,使用硼砂增加面條制品質感[9-10]。
2.2.3 技術因素的影響 我國農民受傳統思想影響,接收新鮮事物少,多憑著祖輩傳承的技術和自己的經驗從事農業活動;部分農戶不了解施肥原則,不知道何為禁、限用農藥,不了解安全間隔期和安全間隔期的意義,不清楚國家有關農業投入品使用規定及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的生產操作規范等。這些技術的缺乏和生產知識的貧瘠,造成農民不懂得如何預防和控制農業污染以及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2.3 貯運和初加工環節的影響 農產品在運輸貯藏過程中,為了保鮮和延長保質期,需要使用冷鏈流通車和一些必要的保鮮劑。但是實際操作中存在超標或超量使用添加劑的現象,甚至是使用非法添加劑,導致本來生產出來安全的農產品也變得不安全了,如用孔雀石綠處理水產品使之顏色鮮綠。另外,初級農產品的加工也有可能影響其質量安全,如加工場地選擇不當,設備設施不合理,人員操作不規范,衛生條件無保障等。
2.4 監管不力,檢測技術落后 目前,對于農產品的購買,大多數居民選擇農貿市場、露天集市甚至街頭巷尾,而這些地方的監管存在監測范圍廣、種類多、人員設備不到位等困難;同時,現有的檢測部門普遍存在先進設備儀器缺乏或是設備不會操作,技術人員不足,檢測水平不高,檢測經費不夠,檢驗依據的配套性差,檢測工作尚未制度化等一些列問題。
3 對策建議
3.1 加大農業生態環境的整治和保護工作 對于生態環境的整治和治理,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政府職能,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制定相關的產地環境標準和農產品投入品準入制度,切實貫徹并認真執行,同時依據產地環境狀況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建設;二是發展生態農業,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建立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促進農業結構合理化、農產品無害化;三是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對于已經存在污染的產地,農業部門要聯合環保部門做好管理和治理工作,提出減輕或治理的方法與措施;四是開展農產品重要生產基地環境的監測和檢測,保證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無污染符合國家標準。
3.2 加強宣傳教育力度 首先,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向廣大群眾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意義,講解國家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增強生產者的安全意識,營造全社會監督的氛圍;第二,針對農民生產意識淡薄的現象,組織科技人員下鄉進村入戶,舉辦“放心農資下鄉”、“科學生產技術”等活動,引導生產者掌握科學生產知識,合理施肥、施藥、用料,樹立“綠色植保”新理念,推廣非農藥防治,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三,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培訓,參加人員主要為生產基地、合作社、公司企業負責人,通過學習,努力實現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規模化、規范化,減少個人行為和分散生產造成的不安全生產因素;最后,加大對消費者的宣傳,普及常識性的有毒、有害物的識別方法,面對出現的問題產品,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endprint
3.3 積極開展農資市場整治 農資市場的整治,不僅是針對生產者,也包括經營者、買賣者。我國的農業投入品生產企業較多,所以對其監管必須從嚴、從緊。最好就是國家制定政策,提高技術門檻,嚴格監管生產過程,實施GMP認證,提高產品的質量,使其符合國家或國際標準,消除不安全、不合格產品隱患。對于經營者,實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進貨出貨要有臺賬,并且要求實名購買。其余投入品如飼料、添加劑、獸藥、種子、農藥、化肥等,要求進貨前嚴查生產方的“三證”,認真核實產品的登記證號,摧毀地下生產和黑作坊的非法經營,遏制違禁產品的上市。
3.4 健全監管檢測體系 監管和檢測是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最有力保障。對于監管和檢測,國家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確定農產品監管機構,劃分各部門職能,形成高效運轉管理體制;二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從法律上給予農產品監管和檢測依據;三是從硬件上給予各級農產品監管檢測機構支持,購置檢測設備和檢測藥品試劑;四是壯大和強化技術人員的力量與水平,堅持數與量同行。
參考文獻
[1]竇艷芬,陳通,劉琳.基于農業生產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思考[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9,16(1):52-55.
[2]徐柏園.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問題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7(3):7-13.
[3]錢永忠,王芳.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J].農業經濟,2008(2):78-79.
[4]呂巧枝.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4):10-13.
[5]李莉,李陽.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1(7):10-11.
[6]鄭風田,趙陽.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與對策[J].中國軟科學,2003(2):16-20.
[7]肖艷芬,顏景辰,羅小鋒.國外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技術支撐及啟示[J].世界農業,2005(8):8-12.
[8]張銳.中國水污染的沉重報告[J].上海企業,2007(7):10-13.
[9]張旺璧.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和對策[J].食品工業科技,2008,29(1):252-255.
[10]康升云,劉晶晶,胡川.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因探析[J].農業與技術,2008,28(1):5-9.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