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少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特別是農村“學困生”學好物理,就應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工夫。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激發“學困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一、上好“引言”課,激發“學困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物理是一門新學科,因此,上好“引言”課是個關鍵。在上第一節物理課時,要認真地備好課,做好實驗。在教學中,可通過實驗給學生呈現各種有趣的物理現象,如“冷水能使熱水沸騰”,“漏斗里,吹乒乓球,球不掉落”等,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
二、做好趣味導課,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
物理規律或原理一般都比較抽象,若照本宣科,生硬呆板地授課,“學困生”難以理解,久而久之,他們會認為物理枯燥無味,甚至厭倦物理學習。因此,如何導入課題是關鍵。導入課題的方法多種各樣,其中之一,是教師以演示實驗作為引子,如教學《熱傳遞》時,可演示“水開了而魚不死”的實驗;在教學《透鏡》時,可演示用“水”來生火的實驗等等,通過這些實驗,“學困生”對物理充滿了好奇,因而有效激發“學困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三、提出問題,引發“學困生”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注重引用生活趣事,如列舉日常生活中或游戲中遇到的有趣現象,二戰時期,一位法國空軍飛行員駕駛飛機飛行過程中,一伸手就抓住了一顆正在飛行的“子彈”。還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兩人抬木箱上樓,前后兩人用力相等嗎?為什么鞋底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紋?為什么雨后,天邊可以出現彩虹?等等。這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可以大大提高“學困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提高“學困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四、利用實驗,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盡可能讓“學困生”體會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以提高“學困生”學習能力。農村初級中學的“學困生”知識面相當窄,動手實驗的能力也較弱,同時學校的實驗器材不足或者缺乏,為此,教師可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動手制作一些實驗器材,并用這些自制的器材進行實驗?!皩W困生”通過實驗數據分析,總結出規律,體驗成功,也可激活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學習《杠桿》后,組織“學困生”觀察指甲鉗,捕鼠籠、捕鼠夾等的工作原理,還可以讓“學困生”對現有的指甲鉗、捕鼠夾、捕鼠籠提出改進建議。學習《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后,讓“學困生”結合自家情況,自主設計或改進教材中的樓梯開關、門鈴電路等等。
實驗中,教師不要將學生“管”得太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師既要給學生一片自主的空間,又要讓他們能有效有序地完成實驗探究。通過動手實驗,使“學困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讓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更上一層樓。
五、以實際例子,鞏固“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初中物理知識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不少。教師在平時應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使 “學困生”覺得學好物理是有用的。如在教學密度時,可通過計算一瓶礦泉水有多少千克?一瓶8L的“金龍魚”食用油有幾千克?在教學《蒸發》時,可提問:農民曬稻谷,為什么要在陽光下攤開來曬?電磁爐為什么能使鍋熱起來呢?通過計算和說理,鞏固“學困生”學過的知識,讓“學困生”了解到所學的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用到,從而進一步保持學習物理的興趣。
六、以成功體驗,促使“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成功的體驗與良好學習習慣可形成良性循環。只有學生有興趣,才會主動學習,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保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在具體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應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一般說來,在剛開始學習物理的初期,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是很濃的。如果有了學習的收獲,又得到他人的好評就會使興趣得到加強,否則屢屢的失敗就會消蝕原來的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測試中試題的易中難比例盡量適中,使“學困生”也能得到一個好的成績,并且每次測試后不要單純看分數還要看到學生的進步,要及時對“學困生”進行表揚、鼓勵。平時上課,針對“學困生”設計的問題應盡量簡單些,如在講長度測量時可讓“學困生”回答,長度的主要單位是什么?平時在家里測量人身高所用的工具是什么?又如,在教學《導體串聯和并聯》時,讓“學困生”連接串聯電路,當串聯的兩個小燈泡都亮時學生會高興得跳起來。讓學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品嘗學習的樂趣,進而使學生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激發“學困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可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進行,其方式方法也是多樣的。作為一名教師,應以課改為契機,不斷更新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勤學習、善思考、多探究,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責任編輯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