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華
摘要:當代中國歌劇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由于人們藝術鑒賞力的不斷提高以及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對當代中國歌劇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既是當代中國歌劇發展的挑戰,同時也是中國歌劇發展的機遇。本文對當代中國歌劇發展進行了論述,以加深人們對當代中國歌劇發展的認識。
關鍵詞:當代歌劇 歌劇思維 歌劇創作 發展趨勢
歌劇藝術是藝術化程度、凝練程度比較高的一種聲樂結合的表演形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國歌劇藝術的創作及演出量在不斷的增加,使人們獲得了更多的精神享受。當代中國歌劇的發展在經歷了起落之后,歌劇思維以及歌劇創作逐漸走向成熟,為歌劇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得當代中國歌劇藝術的長遠發展成為了可能。
一、當代中國歌劇主要發展時期
初創期。時間為1928年的《小小畫家》至1949年。這一時期是中國歌劇從無到有的階段,主要以《白毛女》及《秋子》為代表。中國早期的秧歌劇、新歌劇以及歌舞劇等就是在這期間誕生的。從這一時期中國歌劇的總體發展情況而言,歌劇還處在不斷探索、共同開拓的起始期,還沒有重慶與延安之分。
發展期。從1949年——1979年,即從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一時期兩岸三地的歌劇藝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幾乎斷絕了歌劇藝術的交流。因為兩岸三地都各自發展,并且發展情況各有不同,因而差異性較大,有的沿襲《白毛女》的發展道路,如《小二黑結婚》、《劉胡蘭》以及《王貴與李香香》等。有的對西方的正歌劇進行引進,少量與西方正歌劇相近的歌劇作品開始產生,如《阿依古麗》、《草原之歌》以及《望夫云》等。此時期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比較快,中國歌劇的首個黃金發展時期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
繁榮期。自1980年至今。隨著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該時期兩岸三地的歌劇創作與歌劇表演日趨活躍,并且各地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大量優秀的作品被創作出來,如《傷逝》、《西廂記》、《原野》及《白蛇傳》等,中國歌劇也開始走向世界。
二、當代中國歌劇主要分類
按照當代中國歌劇發展的情況分類,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 歌舞劇。形式表現為歌舞相間,且輕快優美。題材主要以民間傳說以及通話故事為主。代表作為《小小畫家》以及《劉三姐》。
(二)正歌劇。這一類型的歌劇對西方的正歌劇的相關創作原則進行了借鑒,并與東方的美學原則進行了有機結合,在吸取了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歌劇手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出歌劇矛盾沖突的展開離不開音樂的支持、歌劇與音樂的表現及發展緊密結合、歌劇與音樂的有效結合等特點。代表作為《楚霸王》、《楊貴妃》與《張騫》等。
(三)民族歌劇。該類歌劇主要源于秧歌、傳統戲曲及民歌等。民族歌劇從樂思的展開手法來看,與板腔結構更為貼近,從音調來看,對民間給予了大量的吸收及繼承。其比較重視唱腔旋律在歌劇中的重要作用。以《洪湖赤衛隊》、《黨的女兒》和《江姐》為主要代表。
(四)音樂劇。音樂劇從創作思維來看是“話劇加唱”的一種形式,音樂劇的主要優點是整個話劇的音樂組裝比較靈活,演員在駕馭的時候比較輕便。代表作有《四毛英雄傳》以及《芳草心》等。
(五)前衛歌劇與室內歌劇。前衛歌劇以及室內歌劇就其體裁而言,大部分都突出“室內”的性格特點,演員不是很多,樂隊也相對較小,如《狂人日記》、《夜宴》以及《再別康橋》等。
三、當代中國歌劇經歷的三次高潮
《白毛女》是當代中國歌劇發展的里程碑。《白毛女》以晉察冀邊區流傳的民間傳說白毛仙姑為基礎。創作家在創作的時候對北方民歌、西洋歌劇以及戲曲音樂等作曲技巧進行了有機融合,使其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歌劇中喜兒的形象是用《小白菜》中的相關音樂素材進行塑造的,為了進一步體現喜兒形象的發展變化還對多種變體給予有效使用,以便將喜兒不屈、天真以及堅韌等性格特征形象、生動的展現給觀眾。這是當時中國歌劇發展最為關鍵的一步。
《江姐》是當代中國歌劇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高潮。《江姐》的素材來源于《紅巖》,以四川民歌作為主要的歌劇基調,實現了戲曲元素與歌劇合唱等的有效結合,成功的塑造了江姐視死如歸、嫉惡如仇及的鮮明形象,擺脫了話劇加唱模式,對中國歌劇的宣敘調寫作進一步探索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野》是當代中國歌劇發展的高峰。其有效的突破了宣敘調的音樂創作形式,除了對古詩詞的吟誦方法、說唱的音樂形式以及戲曲的韻白神韻進行高度融合以外,還對偶然音樂以及微分音等音樂技巧給予了充分的借用,使塑造出的音樂形象更加多遠、鮮明、立體。
四、當代中國歌劇思維及歌劇創作分析
首先,當代中國歌劇思維。說的是歌劇創作家創作形式的思維方式,其是歌劇創作家如何將自身的創作意圖借助歌劇這一載體,以符合歌劇自身藝術規律而呈現出來的思維問題。歌劇思維通常表現為:(一)語言。歌劇思維結構主要是用歌劇語言來表現的,歌劇語言與歌曲聯唱、說唱、交響樂、室內樂以及戲曲的語言都不盡相同,具體來說就是不同歌劇之間的歌劇語言是不相同的。(二)結構。在進行歌劇創作的過程中,情節的濃縮、場景的編排以及感情的升華都離不開歌劇的思維結構,在一個歌劇之中,要怎樣將故事情節的發展推向人物的內心表達,怎樣更好地實現戲曲形式與歌劇安排的同步布局都涉及到歌劇的結構問題。(三)觀念。在歌劇創作的過程中,要使其更好的反應人們的思想觀念,就要以當今時代背景為依據,以多元的、活躍的思維來進行創作,并實現客觀觀念與主觀觀念的融合,在宏觀上展現歌劇的多元化特性,在微觀上高度重視觀念的統一,才能有效的將某種觀念融入到歌劇之中。
其次,歌和情的科學處理。歌劇作品包括編曲、作曲以及作詞等諸多方面,一方面要合理的進行故事的敘述,另一方面還要保證歌劇創作不脫離所需的歌唱旋律構思,實現表演場面、歌聲、歌劇情感等的有機統一,都需要歌劇創作家對歌和情進行的科學處理,才能確保創作的成功。“歌”是指在進行歌劇創作的時候,劇本編寫不離開歌劇創作的主題,戲劇發展要以為歌唱服務為目的。歌劇就是要著重體現歌唱的巨大魅力,以歌唱來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用歌唱的方式來表現戲劇的沖突、刻畫人物的性格、疏導人物的情感,這樣才是成功的歌劇創作。
“情”體現在歌劇之中就是要重視情感的傳遞。欣賞者在品評歌劇作品時,不僅是對音樂、劇情的鑒賞,還是對歌劇傳遞的感情的一種認可和感悟。因此,在歌劇創作中如何進行感情的烘托,如何通過歌唱和音樂來完成內心情感的抒發就成了歌劇創作家歌劇創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只是單純的將歌劇情感用歌詞展示出來,就會顯得過于膚淺,難以引起欣賞者的感觸,倘若情感藏得太深則會使欣賞者難以理解。因此,在歌劇創作過程中,創作家要對音樂、劇情進行科學編排,還要重點關注“歌”及“情”的傳達,以使感情更能深入欣賞者的內心,引起欣賞者的共鳴。
五、結語
要使當代中國歌劇獲得更好的發展,就要加強對其發展的研究,對歌劇思維、歌劇創作進行有效分析,并將歌劇思維更好的體現到歌劇創作之中,以使歌劇更加豐富多樣,為中國歌劇藝術殿堂的輝煌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房長永.從歌劇與戲劇的關系談當代歌劇的發展趨勢[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2).
[2]金湘,當代中國歌劇發展掠影—兼談“歌劇思維與歌劇創作”[J].福建藝術,2012,(01).
[3]吳紅歌.論當代中國歌劇創作的發展[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3,(03).
[4]浦小萌.論當代中國歌劇的沉浮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3,(18).
[5]呂淼.淺談中國歌劇的發展[J].科教文匯,2012,(06).
[6]徐娟.探析中國歌劇之發展[J].黃河之聲,201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