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摘要:當前農業保險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了減少自然災害、市場風險和意外事故等,大部分農民都會購買農業保險。農業保險是農村及整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分析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及發展的方向與對策,旨在幫助農業保險工作者更好地開展工作。
關鍵詞:農業保險;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 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06-2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使得農業保險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大部分農民為了降低在農業生產及經營中遇到的各種風險,比如自然災害、市場風險和意外事故等,都會購買農業保險。所以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農村及整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分析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及發展的方向與對策,旨在幫助農業保險工作者更好地開展工作。
1 農業保險的內涵分析
2012年11月12日,國務院公布《農業保險條例》,并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農業保險條例》的出臺具有重大意義,它填補了《農業法》和《保險法》未涉及的農業保險領域的法律空白,標志著我國農業保險業務發展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在《農業保險條例》第一章第二條中,明確規定,“本條例所稱農業保險,是指保險機構根據農業保險合同,對被保險人在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中因保險標的遭受約定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本條例所稱保險機構,是指保險公司以及依法設立的農業互助保險等保險組織”。
從條例中可以看出,其中所規定的“農業保險”與之前的概念有一定的區別。一般而言,農業保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保險,是指涵蓋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三農”保險。狹義的農業保險,則指的是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的保險,即種養兩業保險。《農業保險條例》中對農業保險的界定是在狹義農業保險的基礎上進行的,與以往的相比更加具體,并且縮小了經營范圍。
2 農業保險的特點分析
農業保險不同于農村保險,由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與其他財產相比,農業保險具有以下特點:
2.1 地域性
各種有生命的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都要具備嚴格的自然條件,然而由于各地區的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不同,再加上社會經濟、生產條件、技術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動植物地域性的不同,從而決定了農業保險只能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承保條件,而不應該強求全國統一。
2.2 季節性
由于動植物生長受自然因素制約,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這就要求農業保險在整個業務操作過程中,必須對動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自然生態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掌握農業保險各種保險標的作為保險對象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或者人的壽命和身體的特點。
2.3 連續性
動植物在成長過程中,是緊密相連不能中斷的,并且是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因而,農業保險具有連續性。因此,農業保險的經營者要考慮動植物生長的連續性,要有全面和長期的觀點,使農業保險業務穩步發展。
2.4 政策性
由于農業保險具有上述特點,加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險人交費能力普遍有限。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許多國家都把農業保險作為政策性保險業務。
3 農業保險的現狀分析
3.1 基礎薄弱
農業保險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并且由于其經營風險高、管理難度大、政策支持不充分, 所以導致農業保險近些年業務虧損嚴重。并且許多保險機構所經營的農業保險項目,僅僅是種養兩業,保險品種、經營農業保險的經驗以及從事農業保險的人才都比較匱乏。
3.2 社會各界支持力度逐漸加大
隨著國家對“三農”的發展越來越關注,在農業保險上多次下發文件予以支持。《農業保險條例》第一章第六條中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機構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業保險的宣傳,提高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保險意識,組織引導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積極參加農業保險。”從這條規定可以看出,國家鼓勵農民參加農業保險。并且國家已出臺相關政策對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進行保費補貼。比如,在《農業保險條例》第一章第七條中規定“農民或者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投保的農業保險標的屬于財政給予保險費補貼范圍的,由財政部門按照規定給予保險費補貼,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商國務院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制定。”
3.3 農業保險機構逐漸增多
隨著國家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農業保險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農業保險機構數量不斷增多,業務不斷擴展。目前,我國涉及農業保險的保險機構多達十幾家,在這些保險機構中,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保險的機構,也存在外商獨資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機構種類多樣,數量日益漸增,所涉及的農業保險業務管理也越來越成熟。國家對農業保險機構的經營規則也做了明確規定,在第三章第十八條中,規定“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應當與其他保險業務分開管理,單獨核算損益。”
3.4 農業保險有法可依
農業保險市場發展至今,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得到恢復,到90年代之間發展迅速,但是由于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過高,所以國家減弱了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造成了農業保險市場長達十幾年的低迷期,很多保險機構紛紛推出農業保險市場。隨著國家對“三農”以及農業保險的不斷重視,農業保險的重要性逐漸被大家認可,一些農業保險立法也逐漸出臺。2006年,在國務院法制辦、保監會、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多家部委建議下,啟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條例》,2013年3月1日正式施行由國務院頒布的《農業保險條例》,其出臺具有重大意義,對農業保險的各項內容都做了詳盡的規定。所以,我國農業保險法律法規日益完善,農業保險市場進入到了有法可依的階段。
3.5 強化了風險保障
農業保險具有風險大、賠付率高等特點,針對這一情況,農業保險工作者及時總結了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明確了農業保險的基本性質。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農業保險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地方和個人的經濟損失。在《農業保險條例》第一章第八條中明確規定“國家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國家鼓勵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3.6 農業保險隊伍需要不斷壯大
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在日益擴大,與之相對的是農業保險專業技術性人才的缺乏。對于從事農業保險的人員而言,不僅要具有保險知識,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農業知識,所以相對而言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導致了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的缺乏。
4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分析
盡管目前國家對“三農”問題以及農業保險相當重視,但農業保險市場還是存在一定的困境,需要農業保險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
4.1 關注“三農”問題,提高農民收入
國家及全社會要密切關注“三農”問題,對農業發展、農村發展、農民收入給予更多的關注,尤其是要對農民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幫助。此外,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確保農業保險條例的落實以及國家惠及三農相關政策的落實,使農民收入有效增加,這是確保農業保險發展的基本條件。在《農業保險條例》中,第二章第十一條明確規定,“在農業保險合同有效期內,合同當事人不得因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發生變化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農業保險合同。”這一條也充分表現了國家對農民權益的保護。
4.2 提高農民參保意識,完善農業保險相關立法
國家及政府有義務推動農業保險的完善,因為農業保險是一項政策性保險。在《農村保險條例》第一章第六條中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機構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業保險的宣傳,提高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保險意識,組織引導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積極參加農業保險。”可見國家還是采取了一定政策鼓勵農民購買農業保險。《農業保險條例》的出臺,完善了農業保險的法規,但是僅僅有法規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配套政策予以扶持,政府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農業保險的發展,確保農業生產者的利益, 并以此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
4.3 壯大農業保險從業人員的隊伍,提高其綜合素質
由于目前農業保險隊伍不夠充實,所以給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今后,國家應引導大學生回鄉或下鄉創業、就業等,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有了這些素質高的大學生人才,就可以從中選擇一些知識水平相對較高,并具一定農業生產經驗的人進行必要的社會培訓。培訓僅僅是理論知識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實踐培訓,使他們深入農村一線鍛煉,這樣不僅可以擁有一定的保險知識,還具有一定的農業常識,便于今后開展農業保險工作。
4.4 農業保險機構創新經營模式
由于農業保險的特殊性,由商業保險公司承辦農險的經營模式已經落伍,這就要求農業保險機構要適時調整農業保險經營模式。《農業保險條例》第一章第三條中規定“國家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保險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和協同推進的原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確定適合本地區實際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由此可見,國家鼓勵農業保險機構創新經營模式。
5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保險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相信雖然改革是一個艱難的時期,但只要有國家惠及三農的各項政策,農業保險的發展前途還是一片光明的。
參考文獻
[1] 高侯平.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1):86.
[2] 周揚程.淺談我國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今日南國,2009(2):201-202+204.
[3] 陳紅玲.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2):3-5.
[4] 閔興征,王夢.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困境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1(19):11854-11855+1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