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摘要:體育教學是我國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健全人格等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從當前形勢上看,我國體育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體育教學巨大功能和作用的有效發揮,須引起足夠重視。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中體育教學的弊端逐漸凸顯,切實轉變教學理念,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成為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的核心任務。這種形勢下,須不斷轉變教學理念,采取必要措施處理現存問題,為素質教育掃清障礙,保障體育教育高效、順利進行,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相應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體育教學;存在問題;相應對策前言:人的素質,既包括身體素質,又包括心理素質。體育不僅能夠提高人的身體素質,而且還能夠塑造健全人格,增強心理素質,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體育教學是一項教與學相互統一的活動,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和有針對性地指導,讓學生充分掌握體育、衛生保健基礎知識的技能,從而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行為習慣[1]。然而,我國體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常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加之教師對體育的認識和重視不足,導致體育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明顯。這種形勢下,須轉變思想管理,切實發揮體育教育的巨大作用,促進廣大青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針對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相應對策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且勢在必行。
一、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方面。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目標主要傾向于短期性,且被動性和強制性較強,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自身學習主體性未得到充分發揮。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盲目追求體育教育近期效果,終身體育這一長遠目標常被忽視,未能真正發揮教學目標的統領作用。學生在學習時,知識簡單、機械地完成教學目標,未能真正體驗到體育課中的快樂,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教學內容方面。我國體育教材主要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教學內容陳舊、單一,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沒有體現出縱向階段性和延續性,也沒有能夠與終身體育的教學目標相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缺乏前瞻性和長遠性[2]。同時,橫向上不同學段的訓練、教學、競賽及相應師資水平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未能夠處理好上下之間的銜接關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未得到充分發揮。此外,課程安排上缺乏合理性,系統性、全面性,導致體育教學活動難以有效開展,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三)教學方法方面。由于缺乏正確認識,體育教師的重視不足,教學活動只局限于傳統教學方式,教學質量和有效性難以得到提高。同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教學功能性,對學生是否掌握了體育的知識與技能,是否具備了自覺參加身體鍛煉的能力與習慣等缺乏足夠認識,無法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教學目標。此外,體育教學中,教師側重于傳授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忽視了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的融合教學,無法真正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團結合作的體育精神。
二、體育教學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不僅決定了體育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發展方向,而且還對教師教學任務提出明確要求。為此,應根據提供學生身體素質、社會素質,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體育教學目標,對不同學段進行具體分析,明確和實施階段性目標、延續性目標。教育部門及教育局專家、學者等,應根據體育教育實際情況,制定出系統完善的教學目標,形成階段性明顯,延續性強的體育教學體系,明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體育需求。只有這樣,體育應試教育才能切實向素質教育轉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滿足學生對終身體育的需要。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新形勢下,學習體育教學目標應具體包括:(1)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要求;(2)培養學生自主、全面鍛煉,滿足終身體育要求;(3)培養學生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4)樹立健全人格,發展學生個性品質;(5)加強情感培養,培養學生現代體育精神。
(二)完善教學內容。完善的教學內容是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體育教學要實現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需要建立在科學、完善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但是,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段存在明顯差異,因而在教學內容的確定過程中,要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并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選定最合適且具有一定靈活性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身體素質、生理特點,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終身體育能力為原則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又要根據當地辦學條件,充分挖掘“第二課堂”,切實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切實做到“育人”“育體”“育心”。比如,在一些設施設備較為發達的地區,可通過組建體育俱樂部的方式,將更多青年學生組織起來,全面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使之在課余體育精神、運動訓練中得到進一步鍛煉和提高。但一些農村地區,由于條件限制,不能以這種形勢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但可開發一些鄉村體育競賽、運動比賽等,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養成積極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三)創新教學方式。體育教師只有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才能在高效完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全面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精神,為終身體育打造堅實基礎。基于素質教育大環境下,體育教學方式的創新,具體包括:(1)促進知識單向灌輸向雙向疏導轉變。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體育教學活動圍繞教師展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為此,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題地位,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需要展開,切實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學生身心健康、全方位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2)促進以理論教學為主轉向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側重于體育理論教學,對體育技能,動作標準的示范性、指導性不夠。為此,需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以實踐課、活動課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教學當中,讓學生在掌握動作要領的同時,理解理論知識,從而達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教學目的[4]。(3)促進體育知識教學為主轉向體育知識與文化相融合。傳統體育教學忽視了體育知識背后的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因而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個人素養方面作用不突出。為此,需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適當融入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進一步深入了解體育,領會體育文化內涵和精神,從而愛上體育,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三、小結
總而言之,加強學習體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仍然任重道遠,需要教育界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加強思想重視,采取具體對策有針對性地處理體育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滿足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體育教師應不斷轉變教學理念,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靈活教學方式等方面,為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鄧鳳蓮.從5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看體育課堂教學新走向[J].體育學刊,2013,(05):83-85.
[2] 夏錦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十年——五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活動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25-28.
[3] 尹念龍.“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對大學生體育態度及行為的階段性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04):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