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霞
摘要:本文對階段反思的內涵、教育意義及實踐進行了闡述,通過班級開展階段反思實踐證明,階段反思可以有效促進班風學風的建設,實現加強、改進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健康和諧校園文化的更高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階段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呈現復雜化、多樣化和艱難化。這就需要不斷研究大學生的行為特點,努力探索大學生思想行為與環境變化的內在聯系,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筆者通過在班級中開展“階段反思”,探索和實踐班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讓大學生在反思中認識自我,明確方向,提升自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一、階段反思內涵
反思,在百度百科中解釋為“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即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它是在時間維度上的一種反向思維,是對自己過去行為的反復思考,它遵循從結論到前提、從結果溯原因的方法。
階段反思,是對某一特定階段行為與結果的追溯與反思。它是以學生自身在大學某一階段的生活、學習、課余活動等情況為反思對象,對自身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學生進行有意識思考、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的體現。
二、階段反思的教育意義
(一)階段反思能激發大學生主體自覺性,提高班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主體原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將教育對象視為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體,充分尊重其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教育目的總是在教育者發揮主導作用和教育對象發揮能動作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實現的。在整個班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階段反思,正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巧妙運用,適應了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的趨勢,讓學生在自我總結和反省中,實現自我教育的意義,避免了傳統說教的被動、消極、負面效應的產生,提高了班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階段反思是一種具有高度自覺性和內隱性的自身思維,它在個體的成長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利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二是利于全面提升和發展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三是利于大學生有效合理地安排好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通過開展大學生“階段反思教育”, 引導和觸動大學生對自己過往和當下的言行進行解構和反思,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生命生存生活的本質等進行重新認識和詮釋,時刻明確自己的追求目標,時刻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斷礪志、礪言和礪行,走健康和諧的成人成才之路。
(二)階段反思教育遵循認識論的規律。認識論要求我們,要充分重視認識與實踐兩者間循環往復式的互動。因此,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同樣要想提升學生的認識,就需要有實踐結果的佐證,通過實踐結果告訴其當時的認識和行為對其自身發展與成長的影響,進而提升其認識。
(三)開展階段反思可以有效促進班風學風的提升。學生是班級建設的主體,加強班風學風建設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在班風學風建設中的積極性, 通過各個階段的反思,讓學生從思想上不斷反思和追問自己。通過階段反思,還可以幫助學生自我合理地規劃好大學生活和職業生涯,根據不同階段的情況,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改善學習與工作的方式方法,促進自我的完善與成長。因此,階段反思可以直接有效地觸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自覺地善言善行、自覺地遵章守紀、自覺地發奮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了班風學風的提升,能夠實現加強、改進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健康和諧校園文化的更高目的。
三、階段反思的教育實踐
(一)反思教育要有階段性和針對性。采取反思教育要有階段性,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結合自身現階段的情況進行反思。只要是對其有教育促進意義的,都可以進行反思。無論成敗,讓學生從中總結出成敗的經驗教訓,引以為鑒,端正態度、認識和觀念,起到適時調整、不斷完善的目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階段反思要注重效果,反對模式化,同時融合其他的教育方式。 反思是一種思維,是一種內心靈魂的自我對話。這種反思,是學生心靈深處自我行為的思維審視與調整,不能批判與懲戒的意味,階段反思的內容不能模式化教條化,而應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本階段值得反思的事。階段反思的形式可以通過小組會、主題班會、辯論會、書面反思等形式,觸及學生靈魂深處。班主任加以鼓勵性的反思批示去分析該階段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對事情的全面審視再認識的過程,是對學生靈魂的一次洗禮,思想的一次升華。
(三)讓階段反思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通過反思,分析原因,尋求對策,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逆向思維、總結、歸納、規劃等能力的培養,同時還可以謙和心態,淡定成敗,喜不驕,敗不餒,成為學生成人成才的一種能力。
實踐證明,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整比班主任簡單、空洞的說教更為實效,對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 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