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一鼎+劉輝
【摘要】 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使得作為營銷學科與會計學科的交叉學科——營銷會計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文章對營銷會計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并具體探討了營銷會計體系中營銷會計實務的處理方法,提出了對現行會計實務中營銷費用支出會計處理方法的補充和合理化建議,對企業開展營銷會計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營銷會計實務處理標準的制定提供了一種思路。
【關鍵詞】 營銷會計; 營銷支出; 資本化; 費用化
中圖分類號:F274;F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21-0101-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為獲取長遠的發展和長期的利益,就必須制定恰當的戰略,在圍繞戰略目標的前提下開展營銷工作,并部署會計信息支持,因此,營銷與會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因共同的目標而出現了交叉部分即營銷會計,相比以往營銷決策與會計信息支持,營銷會計的主體是營銷管理決策層,側重管理會計,旨在提供營銷決策,將營銷與會計工作更好地融合,服務于企業戰略目標。營銷會計體系包括營銷會計目標、營銷會計對象、營銷會計假設、營銷會計方法及營銷會計實務等。
在營銷會計環境下對會計實務必然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僅對營銷會計實務中營銷支出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為企業營銷會計實務提供參考。
一、現行營銷支出會計處理方法存在的問題
營銷支出是企業實施營銷管理與實踐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在會計處理中對應該項支出的科目為“業務及管理費”,該科目核算的各項費用即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后服務網點等)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依照現行會計準則的規定,“業務及管理費”科目屬于期間費用性質,應全部作為收益性支出計入費用發生當期,期末應將本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科目無余額。這就意味著,企業當期發生的營銷支出要全部計入當期費用,從當期收入中獲得補償。本文認為現行會計處理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不符合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原則
企業在會計核算工作中確認支出時,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即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如果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沒有正確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對資產和收益的確認和計量都會出現偏差,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地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而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可見正確區分營銷支出的重要性)。目前企業對營銷支出的會計處理是將其計入當期損益或遞延資產,這兩種計量方式的最終結果都是將營銷支出費用化,兩種方式都不符合將支出按照資本性和收益性進行區分的原則。
(二)不符合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
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是指某個會計期間或某個會計對象所取得的收入應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確計算在該會計期間該會計主體所獲得的凈損益。配比原則要求費用必須與相關收入相聯系。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營銷支出中市場營銷研究、渠道建設、銷售促進、廣告費等方面開支往往較大,支出在當期完成,而對企業的影響卻是逐漸形成,這些支出也可能不與標的產品相對應,因此不能計入產品的生產成本;如果計入當期費用,收益卻在后期體現,違反了配比原則。
(三)不能真實反映企業擁有的資產情況
營銷支出中關于品牌塑造的費用金額較大,這部分支出是為了提高企業聲譽,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樹立良好形象,帶動企業所有產品的銷售量。而聲譽實質上是企業的自創商譽,具有無形資產的性質,因此,品牌支出的最終目標是形成無形資產。現有會計處理辦法是將其費用化處理,不僅影響當前損益,更使得企業的資產核算出現偏差。
(四)不能恰當反映企業應履行的現時義務
《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指出,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企業營銷實踐中會產生許多或有事項,具體是指企業在銷售產品、提供勞務的過程中采用給予客戶獎勵、贈品、積分等方式所導致的不確定事項。這種營銷方式常見的有贈品、贈券、積分換購等。企業在獲取收益的同時,相應地產生了或有事項未來支付的現時義務,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的第四條規定,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1)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2)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3)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上述營銷事項滿足預計負債確認的要求,在資產負債表日存在,其結果不確定,但屬于企業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其金額以企業承諾支付的最大值為限(存在客戶不兌換的情況)。因此,應將上述營銷行為產生的現時義務確認為預計負債。現行會計處理忽略了企業營銷行為中預計負債的確認和計量,不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謹慎性原則。
綜上可知,營銷會計的概念雖已提出,但目前對營銷會計實務處理方法還沒有形成明確統一的標準,企業也缺乏可參考的依據,在這種情況下,本文對營銷會計實務提出以下處理建議,為相關部門制定營銷會計實務處理標準提供思路。
二、營銷支出會計處理方法改進
營銷會計實務的核心在于將企業發生的營銷支出進行合理確認和計量,具體操作的著手點應為建立營銷支出項目與會計核算科目的對應,這就要求核算的前提是區分營銷支出的資本化支出與費用化支出項目,在會計核算之前先將營銷支出項目定性,便于后續會計核算。為此,本文提出以下構想。
(一)營銷支出資本化項目及其會計處理方法
營銷支出資本化項目包括:市場營銷研究、渠道建設、銷售促進、廣告費等大額支出。這類支出項目應具有以下一項或幾項特征:
(1)該類支出具有長期性,即支出不僅在當期,后續期間還要連續發生支出;(2)該類支出不具有產品針對性,即旨在開發新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及履行社會責任等行為;(3)該類支出的收益不在當期,而是在以后各期逐漸體現。
對于營銷支出資本化項目應建立相應無形資產二級科目,待項目支出完成后形成的無形資產按期攤銷,恰好與收益開始體現的期間相配比。
(二)營銷支出費用化項目及其會計處理方法
營銷支出費用化項目包括: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后服務網點等)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
需要注意的是營銷支出費用化項目中的廣告費是針對特定產品的,且金額相比營銷支出資本化項目中的廣告費要小得多;此外,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營銷促進中承諾的贈券及積分要在當期確認預計負債。
(三)營銷支出資本化與費用化按時點劃分的情況
企業可能發生兼具資本化支出與費用化支出的營銷活動支出,在支出前期需要資本化費用,達到某一時點時的后續支出為費用化支出。對于這類營銷支出項目,需要營銷人員與會計人員共同分析,確定區分資本化與費用化支出的時點,確認后按規定計量。
三、結論
本文主要分析了現行會計處理中營銷支出實務處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法的構想,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提供了一種思路。在關注營銷支出的會計實務處理的同時,在企業日常業務發生及核算過程中,企業也應該充分發揮營銷會計體系中管理會計的職能,對營銷項目進行監督,對于不符合資本化支出或者費用化支出的項目及時調整,防止盈余操縱。●
【參考文獻】
[1] 宋華.企業營銷費用的會計控制論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0(11):100.
[2] 侯明揚,張天天.基于新會計環境的營銷會計理論體系構建研究[J].現代財經,2008(5):52-55.
[3] 萬修亮.市場營銷中費用的會計處理[J].消費導刊,2008(4):7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