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堯
【摘要】 最大化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現金流,最小化不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現金流,是核算的基本要求。無論基準項目是以成本計量還是以公允價值計量,都會以同等程度影響到履約現金流。履約現金流的計量應該采取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相同的方式來進行會計處理。為了達到會計配比性,全面計量履約現金流是恰當的。預計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款項應當與履約現金流量保持一致,不應受合同規定或法規的影響。
【關鍵詞】 保險合同; 基準項目; 計量
中圖分類號:F84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21-0107-02
2013年6月21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公布了經修改的保險合同會計征求意見稿,就其中一些關鍵問題向全球發出征詢,希望就保險合同會計方面在全球形成一致性的認識。本文研究與回報掛鉤的保險合同會計處理,并提出一些嘗試性的解答。
一、與基準項目回報相掛鉤的保險合同現金流量
一些保險合同現金流量會直接隨著基本項目回報變動而變動。基準項目可能是一些資產、一組資產和負債組合、某一基金業績或者主體業績。現金流量可能會直接隨著基準項目變動而變動,也可能在保單支付額與基準項目之間存在一種連接關系。有時,保險合同直接規定了發行方必須持有基準項目;有時,為了減少風險承擔,合同也不要求發行方持有由保單持有人給付而產生的資產。比如,一個與市場指數掛鉤合同,保單持有人按市場可觀察到的價值或其他外在指數參與投資分紅,發行方可能或者不能選擇持有基準資產。理事會建議主體按下列方式來核算與基準項目回報直接掛鉤的履約現金流量:為反映履約現金流量的特征,主體應該采用某一貼現率來核算保險合同預期現金流量。其意思是,期望履約現金流量與基準項目直接相關,保險負債特征是依存性以及反映這種關系的現值現金流。不管履約現金流量與基準項目關系是否由合同來規定,也不管這種關系是否由主體對任何時期給付的金額和時間判斷所引起,基準項目回報才是履約現金流量的關鍵。
對于履約現金流是以賬面價值反映還是以貼現值來反映,存在著不同意見。有一種意見認為,不應該貼現非壽險合同負債。在他們看來,這種合同在保險事件、未來支付保費方面以及支付時間方面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貼現信息是不可靠的。不確定性意味著非壽險合同的現金流量不易預測,并且估計支付保費時間和計算貼現率會產生保險合同計量主觀性,降低可比性,盈余管理問題也由此產生。進一步說,披露非壽險合同的貼現信息從成本效益方面來說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但他們承認,現金流量的時間,也就是時間價值,是壽險合同定價和獲利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非壽險合同幾乎很少具有相關性。在理事會看來,財務報表使用者和主體對現金流量的時間性并非漠不關心,不貼現保險合同的現金流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保險合同的財務狀況。通常,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率、金額和時間是能夠可靠估計的,在相對狹隘的范圍內可以某種方式來貼現會得到有用的財務信息。實際上,不少主體有貼現方面的經驗,如在投資決策、職工福利、長期債券等方面都適用了貼現概念。對一些反對貼現的人來說,對非壽險合同采取非貼現法來進行核算,可以剔除未來通脹影響,比較接近保險負債價值,反映成本較低,可以減少貼現核算的復雜性。可是,這種方法內含了這樣一個假設:通脹與時間價值可以抵銷。這顯然與現實相矛盾。只有把這兩個因素分開反映,財務報告信息質量才會改善。
二、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保險合同計量方式
當合同主體要求持有基準項目并規定與其回報相掛鉤時,披露與計量的非配比性就會減少。但這種要求并非對所有合同都有效。對于一個有嵌入選擇權的合同來說,主體應該把選擇權的價值變化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有關保險合同資產和負債的價值或者現金流與經濟條件不相一致,經濟上的非配比性就會發生。如果經濟條件的變化在同一程度上影響保險合同資產和負債,那么會計上的非配比性也就會產生。但是保險合同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及其披露并不同等程度上反映經濟上的變化。如果保險合同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要求主體持有基準項目;(2)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現金流量直接與基準項目相掛鉤,那么在基準項目回報與保險合同負債之間就不存在任何經濟上的非配比性。當滿足這些條件時,主體計量履約現金流的金額就會等于基準項目的賬面價值,會計上的計量和披露的非配比性也不會產生。經濟非配比性不存在,會計上的非配比性也就不會存在。實際上,此時主體把來自基準項目的現金流交付給保單持有人來履約了。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由于主體間基準項目的計量和披露方面存在差異,保險合同負債的可比較性就成了問題。在履約現金流核算中,其計量和披露已經進行了修正,選擇權和擔保的當前價值已被剔除,而此時的基準項目以攤余成本或者成本來計量,可比較性問題就會出現。可是,只有在沒有經濟非配比性時才能消除履約現金流核算的非配比性。主體預計保險合同與基準項目回報不直接掛鉤時,就不會以與此相關的方式來核算履約現金流。因此,對于有嵌入選擇權和擔保的保險合同來說,應當以風險調整后的現金流量的預期現值來計量。為了提高透明度和可比較性,主體應該在附注中詳細披露保險合同的基準項目,清楚說明與基準項目掛鉤情況。披露目的在于,可以向報表使用者傳遞這樣一種信息:保單持有人存在經濟上的利益。如果基準項目是遞延稅款、商譽或者合同的未來利潤,由于它們并不產生現金流量,那么披露這些公允價值將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披露保單持有人享有的尚未確認的基準項目的財產必然是一種誤導性信息。
對于與基準項目回報直接掛鉤的保險合同,理事會建議,在初始和后續計量中主體應該參照其賬面價值來計量履約現金流,對其他保險合同采取與其相應的方法來計量。由于其他保險合同有其特征,如規定最低保證金、依據被保險事件要求支付固定或者非固定保費,它們的現金流并非來自基準項目,應采取與其特征相一致的方式來計量。假設在能取得有效信息前提下,保險合同的不同核算方法都能產生與市場相一致的信息,那么無論采取何種計量和披露方式都是無差異的。事實上,保險合同會計不可能達到這一目標。這意味著主體要在與基準項目賬面價值相同的基礎上來計量履約現金流,按預期價值基礎來計量不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履約現金流。按與市場相一致的基礎來核算保險合同,這是一種理論上的要求,現實中需要進一步細化核算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任何分解現金流的計量方式都是主觀的。以市場基礎計量合同現金流,以成本或者攤余成本計量其他現金流,其產生的信息是不同的,無論如何都難以達到計量目標。結果,在當期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中反映的金額會由于計量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履約現金流應予分解計量:預期與基準項目直接掛鉤的現金流應予最大化,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最低金額應予固定化。
對于保險合同履約現金流計量還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供選擇:第一,當且僅當不能使用公允價值選擇權時才調整保險合同的計量和披露;第二,在比較狹隘的范圍內調整保險合同的計量和披露;第三,無論保險合同與基準項目是否掛鉤,也無論主體是否持有基準項目,都需要調整保險合同。為了避免基準項目現金流和與其掛鉤的保險合同現金流的非配比性,在核算時作出一些限制是必需的。可是,保險合同是以公允價值來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會計非配比性會仍然存在,所以第一種方法不可取。就第二種方法而言,來自美國保險會計處理。其意義是,只有在主體不能自由支配最終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金額時,基于消除非配比性理由才可以調整保險合同披露和計量。假定參與投資分紅保險合同和與基準項目掛鉤保險合同之間的計量差異預期可以轉回且在未來計算投資分紅,那么參與投資分紅合同應該在以保險合同特征計量的基礎上調整為能反映基準項目財務狀況的計量。這種處理法與理事會建議處理法在核算與基準項目掛鉤的現金流方面,其目標是一致的,但范圍不同。這兩種核算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的結果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當基準項目依據合同特征以公允價值來計量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金額與以成本或攤余成本來計量的金額存在差異的時候,理事會建議處理法是保險合同負債計量以基準項目基礎上的成本基礎,而美國處理法是公允價值基礎。因為在美國保險會計方面不承認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預期差異。如果保險合同負債以成本或者攤余成本計量,而支付給保單持有人卻以基準項目公允價值來計量,并預計這兩種計量結果在未來會抵銷,那么就會大大誤導報表使用者。進一步說,美國保險會計處理法僅僅承認合同基礎上的回報掛鉤水平,不承認任何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增加額。計量所有與基準項目掛鉤的履約現金流,不管是合同現金流還是自由支配現金流,可以消除會計上的非配比性,就會計信息質量來說,理事會建議處理法并非不合理。就第三種方法而言,要求主體核算所有與基準項目掛鉤的保險合同履約現金流,即使合同沒有規定這樣一種掛鉤也需要核算。可是核算保險合同負債一個基本要求是在保險合同資產與負債之間沒有任何經濟上的非配比性。這種處理法由于與經濟事實相違背而被拒絕。
endprint
三、結論
對于一個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保險合同來說,報表使用者需要了解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計量保險合同的履約現金流量,需要預計未來現金凈流出量,而它取決于與其掛鉤的基準項目回報。其基本要求是:最大化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現金流,最小化不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現金流。自然,基準項目計量會直接影響到履約現金流。無論基準項目是以成本計量還是公允價值計量,都會以同等程度影響到履約現金流。履約現金流的計量應該采取與基準項目掛鉤相同方式來進行會計處理。如果基準項目以公允價值來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那么預計直接隨著基準項目變動的履約現金流的變動計入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間接隨著基準項目變動的履約現金流的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同樣,如果基準項目以成本基礎來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那么預計直接隨著基準項目變動的履約現金流的變動應采取相一致方式來處理。為了達到會計配比性,全面計量履約現金流是恰當的。預計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款項應當與履約現金流量保持一致,不應受合同規定或法規的影響。對于不與基準項目報酬掛鉤的履約現金流應當采取預期價值法來核算。最低支付款項應當貼現調整,以反映貨幣時間價值。對于不同時間貼現率計算的保險合同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履約現金流應按其性質分開披露,反映了合同預期現金流特征的不同計量方式。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現金流反映了基準項目與履約現金流的一致性聯合影響的相互關系,不與基準項目回報掛鉤的現金流反映了被保險事件與支付給保單持有人款項的保險關系,它們分別從各自特征反映了保險合同負債計量方式。報表編制者、投資者可以從中了解到保險合同主體業績的不同來源,從而能夠理解保險合同不同計量和披露方式對財務報告的影響,有利于投資決策。●
【參考文獻】
[1] TheInternationnal 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IASB)[EB/OL].IFRS@ Foundation, Exposure Draft Insurance Contracts,June 2013.
[2] TheInternationnal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IASB)[EB/OL].IFRS@ Foundation,Exposure Draft Insurance Contracts: Basis for Conlusions,June 2013.
[3] The InternationnalAccounting StandardsBoard(IASB)[EB/OL].IFRS@ Foundation, Exposure Draft Insurance Contracts: Illistratuve Examples,June 201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