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珍
【關鍵詞】小學 勞動與技術課 發展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22-01
在傳統的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簡單地以等級評定學生,忽略了評價的激勵作用,此舉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新課程倡導實施發展性評價,整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中,教師該如何實施發展性評價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評價內容多維化,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
在傳統的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中,評價指標與內容單一,偏向結果評價,也就是單純地用學生完成的勞動作品或學業成績來評價學生,難免有失偏頗。實際上,學生具有多元智能,學生是各有所長的,僅僅根據某一方面的表現就對學生定高低、分優劣,是不科學、不公平的,無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所以,教師要實施發展性評價,使評價內容多維化,既要重視作品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首先,突破單一作品評價,綜合評價學生的習慣養成、合作意識、操作技能、創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現,達成發展性評價的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課《紙工制作:水晶筆筒》后,教師可設計活動評價表,內容包括參與態度、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創新精神、合作精神、活動成果質量等,并整合教師總評、小組互評與學生自評,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活動情況,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并提供反饋信息,為教師調整教學提供依據。
其次,不再局限于定向測試,適當增加自選測試內容。定向測試限定了作品內容,忽略了學生在興趣愛好、智能等方面的差異,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在期末考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實際情況,自主命題,自選制作內容,創作個性化的勞動作品,將其納入評價系統之中,以發揮學生的特長與才能,促使學生更積極、更富有創造性地完成作品。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關注評價的激勵作用
以單一的測試或考試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與評價,予以一定的分數或等級,并以此定優劣,這是傳統評價方式的弊端,制約了評價功能由甄別向導向與激勵轉變,也很難體現學生作品中的具體優點與不足。如有些學生的作品獲得了“優”或“良”的等級,卻不知好在哪里,有些學生作品的等級是“差”,也不知差在何處,評價沒有針對性,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所以,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除學期考試外,還應該靈活運用日常觀察、訪談評價、作品展示、技術活動報告、評語式評價、檔案袋、“等級+特長”式評價等評價方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筆者對作品質量與學生學習表現進行等級評定,還根據學生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些優勢與特征授予其一定的榮譽稱號,如“進步之星”“智慧之星”“創造之星”等,以鼓舞學生。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六課《企鵝》時,學生掌握企鵝的制作方法后,筆者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再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筆者發現有一個學生制作的企鵝雖然在外形上并不是特別突出,但能夠發出音樂聲。該學生為企鵝裝上了“音樂集成電路”,這是比較有創意的做法。于是,筆者給這個學生“優”的等級,點出了其作品的優點,并推選他為本節課的“創造之星”,請全班學生為其鼓掌以示慶祝。該學生的臉上洋溢著幸福而自豪的笑容,其他學生也受到了激勵與鼓舞,產生了大膽創造、制作獨具匠心的作品的愿望。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
在發展性評價中,評價主體不單是教師,還包括學生、家長等。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適時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綜合評價學生。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課《立紙花》時,筆者在課前布置學生作品展示臺,然后舉辦“作品發布推薦會”,引導學生介紹自己設計與制作的作品,交流創作思路和經驗教訓,并填寫自我評價表。自我評價表的內容包括班級、姓名、作品名稱等基礎信息,還包括小組成員,任務分工,遭遇了哪些困難,怎樣克服困難等情況。這樣,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反思與評價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自信。又如,學習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家政烹飪”的第三課時《學做家常菜(涼拌黃瓜)》后,筆者要求學生課后在父母的指導下制作涼拌菜,并給學生發放“學生學做家常菜信息反饋卡”,請家長配合填寫信息反饋卡,使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總之,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淡化甄別式的評價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凸顯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發展變化,綜合評價學生,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