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衛剛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多次強調:“實施素質教育,尤其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主。”這些論述表明創造力是最高層次的能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品質。寫作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應該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在作文教學中就是“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意思來。然而,我們反顧一下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作文評講是否與時俱進了呢?不難發現當前存在的這個現實:作文評講重視思想立意、謀篇布局,重視純技術性、操作性的訓練,忽視作文激發靈感方面的啟發,幾乎沒承擔起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方面的責任。新大綱在作文評講的要求中指出:“評講要肯定成績,抓住帶有共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批改要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尊重學生意愿,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講求實效,要逐步培養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能力。”體現大綱精神,構建作文評講新模式已刻不容緩。如何利用作文評講為學生開創一個正常的自由表達的空間,已成為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
嚴格地說,作文評講應該包括怎樣評價學生作文,怎樣評講學生作文,怎樣評改學生作文三個方面。
中國的文章家自古就強調“文”和“道”的聯系,我國語文教育也從古到今一直帶有極強的片面功利色彩,重集體而輕個人,重社會需要而輕個人需要。凡作文便要“載道”,凡教文便要“解道”,而學生學文則要求“悟道”,離開了“道”,教文似乎沒有了依據,作文似乎也失去了意義。在作文評價中,政治思想被作為衡量一切作文的最重要標準。比如,所謂“思想正確”就是要“代他人立言”,用自己的嘴說別人的話,說書上、報刊上大家都在說的話。再比如所謂“立意深刻”就是要從小事中揭示出大道理,從平常中挖掘出符合政治理念的內涵。于是,意識形態化的思想代替了學生活潑的思維,成人化的認識代替了學生對世界直覺的感悟,他們只能寫光明面、積極面,不能寫陰暗面、消極面;只能寫精神追求,不能寫物質追求;只能將小事升華為大道理。教師一經發覺思想有什么不甚妥善之處,輕則申斥,重則判處作文不合主流。學生吃了幾次虧,以及無數次的作文考試教給了他們這樣一件“法寶”:要想得高分,必須放棄自己的思考,將思維強行納入現有的觀念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某種政治理論和人生態度,批駁與之不符的“異端”,也自然只好乖乖地依著題旨撒謊了,能說的不許說,不能說的偏要說,學生的作文中就多了大好形勢報告。透過作文我們看到的不是有朝氣、有個性的少年,而是板著面孔的新聞播音員和老氣橫秋的說教者,表現了僵化的精神套路和雷同的思維模式,充斥著死板造作的匠氣和華麗無物的鋪陳,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深深地隱藏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寫作的興趣減弱,創新的意識衰退,甚至人性扭曲。
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與少年一起看電視,成人無動于衷,而少年卻捧腹大笑,我們不明白有什么好笑的;而我們成人被電視中的某一情節感動得熱淚盈眶的時候,少年莫名其妙地看著我們。少年與成人的生活經歷、經驗不一樣,情感、認識當然也不一樣,更何況是在政治思想方面。所以在評價學生作文時,切忌過于從政治思想角度來評價,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認識學生的作文。學生的世界自有他的酸甜苦辣,只要他們能用自己的表現方式把它寫下來,敢說敢寫,放開手腳,做到“我以我手寫我心”,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突出一個“真”字,這樣的作文都應該叫好作文。
傳統作文評講的兩個弊端,一是評講方法單一,老師選優秀作文一讀到底,學生當收音機,枯燥地聽。二是老師的評講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了某一點而貽誤了學生。教師常常列出該次作文的一大堆優點,一連串毛病,一一向學生通報。學生聽后,有優點者得意,犯毛病者垂頭,無毛病無優點者,則不痛不癢。有時,教師還將自己的喜怒憂憤帶入評講,學生未必有所收獲,教師也未必講得痛快,優點未必得到發揚,毛病也未必得到救治。
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改變原有的作文評講方法。老師評講的內容一定要有普遍性,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評講。如果是選材的問題,那么就重在拓寬學生思維,采用啟發式評講;如果是表達中心的問題,那么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文章,討論、提煉主題;如果是同一題材的作文,則可采用對比式的評講。同時,老師評講作文必須要拔高評講。過多的否定會使學生失去寫作的熱情,教師要改變把學生的作文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的做法,尊重學生的勞動,要用顯微鏡和放大鏡去搜尋、捕捉其“閃光點”,用拔高了的激勵性評語予以熱情洋溢的肯定和褒揚。或放大亮點,或相機贊美,或殷切期待,要讓學生有很深刻的印象,促其再一次反觀作文,從而對他以后作文起指導作用。
另外,教師可以發揮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來進行評講。比如讓學生分小組互相評講;或者讓學生自讀作文,自己當眾評講自己作文等。寫作時學生已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時又吸納了同學的高見,一定會感慨良多,這對提高作文水平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可傳統的作文評改是由老師一手完成的。語文教師大多數習慣于在辦公室評改作文,勾出一些錯別字,畫出些病句,用線條調整個別語句、語段等等。這樣改作文,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學生拿了作文瀏覽一下了事,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一下,裝進書包封存。它嚴重脫離寫作主體,整個兒一個虛化的過程,極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把教師的一言堂的評改變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改(包括學生互改)。這樣的做法,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倡過:“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論語·憲問》)當代,在引導學生自改作文方面魏書生老師是個帶頭人。他為學生自改作文自易到難列出十條要求:①格式是否正確。②卷面是否正確。③錯別字幾個。④有幾處病句。⑤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錯誤。⑥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選材。⑧看文章的結構。⑨看表達方式。⑩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第一次自改時只提第一條要求,學生很容易就會自改;第二次自改時再提第二條要求……經過多次的自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古人苦心評改自己作品的佳話很多,現在把學生的作文交給學生他自己評改,合學情,從規律,是改弦更張,也是返璞歸真,真正做到大綱提出的“逐步培養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能力”。
新大綱奏響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序曲,為作文評講指明了方向,我們還要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