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香
情感打動人是語文教學的突出特征,現代中學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教育,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真正地融入課堂中,融入課文中,去理解,去體會,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準確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教學教程中頭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為傳授知識的教師來說,應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語文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個承載多種情感信息的載體。教師就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細心地體味感情,必須吃透教材。教師要把知識和感情傳授給學生,必須在備課時首先增強自身對課文的真切感受,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飽滿的思想感情,然后將這種情感融入教學當中,引發學生的共鳴,使教學情境進入最佳狀態。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如果能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的導入語,或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預先設計一些與教材有關,同時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環節,創設能激發學生表現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片、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冰心的《小桔燈》,教師可自制小桔燈,在導入新課之前,將模型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學生尋求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筆下的《小桔燈》該是怎樣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三、以詞析句,以情激情
在課文中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都寄寓著作者豐富而具體的情感。“詞以一字為工”,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一些精彩的語段及詞句作賞析、揣摩,從而領悟文中深層意蘊所包含的藝術美和情感美。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思路十分明晰,全文只寫了兩個“祥子”:在烈日下拉車的祥子和在暴雨下拉車的祥子。首先作者對“烈日”作了竭力渲染:早晨,“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時進中午,太陽“到處閃眼”,整個空間像“一面極大的火鏡”。在如此火熱的天氣里,祥子兩次“拉上了買賣”,他“膩煩”“焦躁”“昏昏沉沉”“惡心”。接著祥子在“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處流的”“一個水世界”中拉車的情景。而此時的祥子“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半死不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通過咀嚼詞語,學生不難體味到祥子為生存而“掙命”的現實,了解到舊社會城市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感受到作者揭示舊社會的黑暗和殘酷的思想感情。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五、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老師可針對不同文體、主題、內容、特色,感情基調等,采用“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錘打重點詞句、表情朗讀、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傳情,以情激情。但教師不是演員,那種并非發自內心的,脫離教學需要的花里胡哨的行為是要擯諸門外的。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師生情感的交流,充分利用“形象”的力量來激發學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馬卡連柯說:“做教師的決不能夠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夠做教師。”韓麥爾先生的最后一課結束時,用他的眼神、表情、動作和手勢所產生的感染力、穿透力,大大延伸了激情高潮的強度,遠超過了暴風驟雨般激昂慷慨的語言。不僅震撼了小弗郎士的心靈,而且在世界各國千千萬萬讀者心靈上引起了永久激蕩的沖擊波。成功的教學中,教師的一句話,一個手勢,一個眼神,應該像高明的琴師一樣,在學生的心弦上彈撥出動人的樂章。
六、抓重點,舉一反三
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文中的重點加以點撥,這樣,就能使學生一下子領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學《賣炭翁》時,教師可就“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愿”字,剖析賣炭老人復雜的情感世界,激起學生對賣炭老人的同情和對官僚的憎惡之情。另外,把相似的東西聯系起來,是喚起學生情感的好辦法。如教學《濟南的冬天》可讓學生回憶故鄉冬天的景色;教學《春》時,可讓學生回憶過去與好友踏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和當時的愜意心情。這樣,學生能觸類旁通,深刻地體會課文的情感。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長
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讓欣賞者去馳騁想象,進行再創作活動。語文教學亦可借鑒這一手段,故留空白,讓學生去體驗課文情感。如教學《我的老師》、《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不分析課文的主題思想,而讓學生重讀課文,結合課后練習、預習提示及有關資料,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歸納主題思想。
無數的教學實踐證明,忽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和審美教育,知識將是一片“散沙”,作為一個教育者,不掌握駕馭學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藝術,不可能是一個優秀教育實踐者。“沒有水就不會有魚,沒有情就不會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一定要注意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