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霞
素質教育給了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其中,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成了學生的必修課。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培養自主修改作文能力
作文寫好后,不要一味依賴老師去修改,主要還得靠自己。老師修改文章,一般只能指出文章得優缺點,即使對某些字句、段落甚至全篇作了修改,也只是為了給作者的修改作示范,不可能將作者的文章都詳細地修改。只有自己動腦思考,動手修改,才能切實提升文章的質量,提高自己的協作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課內作文,要養成習慣,無論寫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做文看作一種思維過程,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益得。” 自己修改文章應從哪兒入手呢?從整體到局部是初學寫作者常用的修改程序。整體,就是統領全篇得思想內容和結構。修改時,主要檢查中心是否明確,材料是否真實,段落、層次是否清晰,詳略安排是否得當等。局部時段落、字句等的修改。修改時,主要檢查標點使用是否正確,有沒有錯別字,詞語搭配是否恰當 ,句子表達是否準確,段落安排是否合理等。
二、引導獨立思維
采取各種手段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思維,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合理采用設置疑問進行啟發。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學生在尋 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擴大課外閱讀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蔽覀儽仨毩帯笆姑恳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學生的知識體系是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學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從課堂上掌握的知識不是很具體和容易理解,是意識性的知識,需要再消化才會吸收。課外閱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影響。“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边@句話是有道理的,學生更應“多讀書、讀好書”。幾乎每位學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學習的榜樣,如軍人、科學家、老師、英雄人物,哪怕是身邊的同學或者自己的父母等。這些令他們崇拜或學習和模仿的楷模相當一部分是學生通過閱讀各類書籍時所認識的。當學生進行閱讀時便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課外閱讀伴隨著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我們不要將課外閱讀片面地理解為語文學科的學習,對于從各門學科的學習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和新內容都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作為補充和配合,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讓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的鍛煉和發展已被擺在了教學目標的首位。
四、觀察生活提高理解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學問,關鍵看我們能否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鑒于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在上語文課課前三分鐘時回顧自己的見聞感受,從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存在語文。細心觀察教材我們會發現: 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直接來自于生活,有的課文內容還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們常常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如能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就能幫助他們迅速把握課文,同時幫助他們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弊屔钭哌M課堂,讓教學走進生活,不僅可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而且由于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平等、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庇纱丝磥砦覀兊慕虒W應力求貼近生活,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的環境,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變封閉的、語言文字等的教學變為開放的、生活化教學。只有走教學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變教學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窘迫境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