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宇
【摘 要】本課題主在研究微型課題對聾啞學生的教育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深入研究聾生由于生理而產生的心理特殊性和聾校教育教學實際的基礎上,論述了在聾校構建優質教育教學模式,培養聾生自學能力,提高聾校綜合教學水平以及提高聾生創新品質。
【關鍵詞】聾校教育微型課個案研究法情感注視
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猛,但是還有一些特殊人群需要特殊照顧。聾生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要在社會中立足,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幾倍的努力,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最終回歸主流社會。聾生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在接受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也就造成聾生的特殊心理。正因如此,聾校的老師才需要更加注重聾生的心理變化。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情感這個誘因,以感情為先導,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再加以高科技的教訓模式,以微型課題的方式激發聾生的學習熱情。
一、我國聾校教育的現狀
1.雖然聾生鮮有升學壓力,但聾校教學模式還是趨于傳統模式。普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知識為本,以考試為中心,以成績作為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從而使學生變成了學習的奴隸,失去了學習的樂趣。教學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并不突出,忽視對聾生潛能的開發以及心理和價值觀的培養。特殊學校應認識到,要根據國內外教育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國內外特殊教育發展的潮流,及時進行規劃和調整,從而達到特殊教育的綜合水平的提高,更好地照顧特殊學生的特殊需求。
2.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沒有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列入教學計劃,沒能使聾生很好地自由發展及對能力創造的培養和發揮。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束縛了聾生的發展方向,聾生只能單一的根據課堂知識進行相應的學習,學習范圍局限性。
3.教學模式并沒有特殊性,沒能針對聾生的特殊情況做出靈活的應對。聾生這個特殊群體更應該受到特殊的教育。教師要有針對性分類教學,個別化教學,從而能使每個聾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天賦發揮自己的所長。目前我國聾校的教育起步比較晚和專業設置比較復雜,課程設置并不完善,很多的聾校接受的大多是普校的教育。
二、微課在聾生教學中產生的效應
微課就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時間在五分鐘左右,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其應用目的就是為了更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學知識。
微課與一般課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在選擇形式上比較靈活,它能生動形象地對課中某個知識點、重點或難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1.微型課題的特點。首先,微課具有可視性,微課是由畫面和聲音兩部分組成的。高質量的畫面和聲音的完美結合,能夠生動形象地表述事物,能夠在短時間內排除外界的干擾,有利于學生精力集中。其次,微課不受時間、空間控制,它可遠距離、大范圍的播放,也可以重復的播放,在教學時間上比較自由。對于比較復雜難懂的課題,可以重復細微的來研究,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可能性。最后,微課更大程度地使學生接收信息。通過研究表明,人類80%的知識儲備是通過視覺形成的,聾生的聽力受阻,但是他們的視覺通道還是順暢的。通過微課的信息傳輸,聾生可很大程度地接收知識。
2.微課的制作方法。制作微課的原理就是將課程的信息投射到簡短的課件中,學生通過視頻的學習能了解學習內容。更好地發揮視覺的作用,以此來忽略聽力障礙,具體的方法為: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輔以手語和字幕,手語固然在聾啞人世界中是一種交流的語言,但因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并不能完全準確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字幕在這一點上具有很大優勢;重點突出,通過近景以及特寫的手法,重點表達中心思想,能夠簡單明了地掌握中心思想。以畫面生動形象的特點,著重補充知識;教學節奏放慢,由于聾生存在著聽力缺陷,所接收的外界信息相對于普生比較緩慢,在這基礎上要根據聾生的具體情況特殊對待。從聾生的生理特點和教學水平出發,微課應基本滿足以上幾點。
三、微課的表現形式
微課有多種表現形式,其可以通過手機、數碼相機、DV等攝像設備進行課程的拍攝和錄制,同時也可以利用錄屏軟件進行音頻或視頻的制作。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DV+白板或黑板的形式:教師利用白板或者黑板進行教學,同時利用DV機進行教學過程的拍攝,然后對教學視頻進行剪輯、修改和處理,從而使得課件更具有觀賞性。(2)手機+白紙的形式:相對起第一種形式來說,手機+白紙的教學方法更加簡單易于操作。教師在白紙上進行教學,同時進行繪畫、標記等,然后利用手機的錄制軟件將教學過程拍攝下來,進行后期處理、剪輯,從而形成微課課件。(3)錄屏軟件+PPT課件的形式:此種制作形式相對更加專業。教師在利用PPT進行課程內容展示過程中,利用錄屏軟件進行內容的錄制,同時輔以相應的動作、字幕、手語等,使得教學更加具體、生動,使得學生更易接受教學內容。另外,除了以上三種常見的微課表現形式,還可以利用其他形式進行課程的講解,并不拘于形式,而是鼓勵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教學的創新。
四、通過個案研究法來深入剖析微課在聾校中的體現
通過真實案例進行論述。資料來源于聾校老師講述的真實案例,具有可借鑒性。聾生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有抵觸情緒,大都存在封閉式的心理,很難與他人進行溝通。再加上父母對聾生照顧有加,讓其獨立出來學習,一時難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聾校老師是和聾生同吃同住的,有助于感情的溝通和生活的照顧。當老師與聾生建立這種可信任的關系之后,聾生不再抵觸,而是慢慢接受了這種學習生活模式。
案例:該聾生距家較遠,選擇住校,每周末回家。剛到校時不與他人溝通,屬于自閉型。該生不愛學習,抵觸所有人,經過老師不懈努力與其感情交流溝通,開始與人接觸。但是學習上還是比較緩慢的,接收知識能力差。學校開展微課以來,在老師幫助下,該生慢慢接受學習,并熱愛學習。現在的他不僅熱愛學習,性格也變得開朗,不再封閉自己。經常通過文字的形式來與老師交流,老師可及時掌握他的心理變化,更好地與其溝通。
微課首先因其獨特的視頻形式體現在課堂上,畫面與字幕的結合,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聾生接收知識的速率,不再是傳統的死板教學模式,是一種靈活生動形象的教學體系,在情感上也易接受。微課新穎的教學模式,使聾校的學生更容易接受。這種不局限于地域和時間的模式,對于學習能力比較緩慢的聾生來說,是一種學習的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這種教學手段升華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視頻沖擊視覺,課后反復看,慢慢理解,從而更加容易接受所學知識。當然, 這需要編制電視教材者在形象思維上鉆研與創造, 努力把書面語言和聲音語言變成形象的語言, 想方設法讓學生在有限的字幕上, 看到更多的東西, 學到更全面的知識。通過聾生接受形勢來看,微課在聾校中勢必占著主導地位。
另外,情感的注視也在聾校中占著比較重要的地位,使情感注視與微課特殊的教學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能事半功倍。只要從情感上真正接受這種教學模式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光有特殊的教學模式而不能很好地利用情感手段,也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的。
結語
通過上述論述,聾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度系數比較大,由于生理的缺陷,難免會存在心理障礙。作為社會生活的弱勢群體,他們理應得到更大的幫助。自力更生是生存的法則。聾校應從實際出發,允許存在著特殊教學模式,把聾生打造成可獨立自主生存的群體。通過情感的交流,特殊教學模式的形成,從而達到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嚴陽.關于微型課題研究的幾點建議[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2(10):60-61.
[2]馬紅梅.從微型課題研究談“反思”[J].課外閱讀:中旬,2011(10):151-151.
[3]龍永和.微型課題研究貴在一個“實”字[J].湖南教育:中旬,2011(7):29-29.
[4]袁小平,林艷.微型課題無處不在——談微型課題研究如何選題[J].四川教育,2010(2):60-62.
[5]盧煒.情感教育在聾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3(18):16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