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 焦晶
【摘 要】針對現階段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提出用項目化教學法改善教學中的“不好教”和“教不會”的問題,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優勢。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教學理念教學計劃
傳統教學過程以知識傳授為主,缺少行為引導和能力訓練。傳統的評價教師的標準在于備課是否充分,語言表達是否清楚,教學環節是否流暢,能否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文件是否齊全,課件、工具、教具使用是否合理,忽略了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力,就好比“授之以魚”,這樣的教學要求“老師一桶水,學生一杯水”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何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先進的教學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尤其適用于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教學理念的調整
1.看待學生要客觀
“現在的學生素質越來越差!不好教,教不會。”這是目前談及學生問題時不少教師的看法。客觀地說,進入高職的學生都是高考本科院校落榜的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相對薄弱,自學能力相對較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但從我國的人才結構上來看,社會需要的大量高技能人才大部分也是出自這部分學生,高等職業教育責無旁貸地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為社會輸送急需的技能人才。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盡管這些學生在理論方面不盡如人意,但大多數學生對于技能訓練卻躍躍欲試。只要方法得當,經過合理的引導、適當的訓練,完全可以在技能操作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長,使其在就業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
2.轉變評價教師標準
過去的教學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中心來進行的。教學過程以知識傳授為主,缺少行為引導和能力訓練,集中表現為復習、引入、講解、提問、討論、消化、作業這一系列固定的程序,以系統的專業知識和邏輯關系為主線,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教材,以教師的講稿為標準,理論實踐分離,教學互動大多限于師生之間的問、答而已。傳統的評價教師的標準在于備課是否充分,能否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文件是否齊全,課件、工具、教具使用是否合理,忽略了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力。然而,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職業崗位所需的“能干活的職業人而非能考試的讀書人”,知識可以傳授,但技能卻需要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訓練。因此,今天評價教師的標準應與高職學生的基本素質及他們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活動相適應。評價一名教師最主要的標準應該是看學生能從他所引導的教學活動中學到多少有用的技能以及相應的職業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識。這樣的評價標準就不僅僅要求教師精通知識,學會課本、粉筆、課件的靈活運用,更要求教師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從“不會做”到“會做”,從“會做”到“熟練做”有一手過硬的技能,即必須同時具備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能力。評價標準的變化將促進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師向“雙師型”轉變。
3.調整好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今天的高職教師應該樹立這樣的觀點:知識是學生學會的,技能是學生練會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教學實施中,我們進行了三項轉變,即從以知識傳授為目的變為以能力訓練為目的;從以知識體系為主線變為以項目訓練為主線;從以教師教學活動為中心變為以學生訓練技能、學習知識為中心。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更多地體現在教師應當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確定學習內容(綜合項目、單項實驗、基礎知識),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知識學習的過程進行正確的引導。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困惑進行合理的指導(作業、實驗、綜合項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起“教中學,學中做,做中教”。為此,我們的做法是教師搭臺,學生唱戲。教師導演,學生主演。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指揮棒動起來。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更注重過程學習,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考核方法,以考促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二、項目化教學實施的要點
1.制訂一套適用可行性的教學計劃
項目化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觀念束縛,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完善機制,編排彈性教學計劃。在教學目標不變的情況下,教學計劃要根據學生項目實施和掌握情況而定,而不是依據課本章節而定。而且制訂好的教學計劃是一套可行性很強的教學指導書,可以根據學生參與企業各類項目實際情況的需要進行適當變更。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練習以及鞏固的時間。
2.利用校外實訓基地群,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是高職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達到崗位能力合格的目標,貼近工作實際,強化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是高職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平臺。 校外實訓基地集群的開發與建設促進項目化教學的實現,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3.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項目化教學的根本,為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實施“雙師工程”。建立一整套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鍛煉與發展職業能力的機制;進一步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充分利用職教師資培訓基地,進一步強化教師的“雙師”素質。同時要積極從企業引進與聘請人才,建立與完善實踐教學專兼職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梅曉妍,王民權.高等職業教育形成性考核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