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利珠
〓〓創造性思維是一個民族強大的重要因素。要在歷史課中實現這一目標,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性學習能力,就需要在歷史課堂上再現歷史——創設問題情。
〓〓一、利用啟發式提問創設問題情境
〓〓1. 漸進式問題情境的創設
〓〓漸進式的啟發就是依據歷史發展中的因果關系和內在聯系,啟發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在講《對外開放》這一課時,可先播放《春天的故事》這一首歌,然后提問:這個老人是誰?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在廈汕珠深設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有何作用和影響 ?建立經濟特區后黨中央為使我國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在對外開放上采取了哪些戰略舉措?這些舉措讓中國形成怎樣的的對外開放格局?什么事件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你怎么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通過這些提問讓學生了解到,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中國的對外開放了從特區——沿海港口城市——開放區,從沿海到內地;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并且認識加入WTO,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2. 分析比較式問題情境的創設
〓〓提出問題,通過分析比較,認清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效果。例如,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與“鴉片戰爭”進行類比;引導學生從參戰的國家、戰爭爆發的原因、性質、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條約的內容、戰爭的結果進行了比較,找出相同之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比鴉片戰爭侵略程度加深的內容。從而得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這樣縱向類比可以顯示歷史發展的軌跡,揭示歷史發展的深度。
〓〓3. 爭論式問題情境創設
〓〓學生普遍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爭論型問題讓學生爭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學習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及秦的滅亡兩課之后在如何評價評價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你同意哪一個觀點?并說出你的理由。這種具有認識沖突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投石擊水”的效果。
〓〓二、聯系生活實際問題創設情境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和載體,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知識是牢固的。聯系學生身邊的現象進行啟發,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并且這些知識較直觀、形象,易為學生理解接受。例如,講生產工具的改進——鐵農具的使用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出新型農具的優勢和進步,我創設了一個小活動。第一步,請學生回答我們今天的主要農具有哪些?再讓學生回憶以前曾經學過的農具及制作材料:石器、骨制或木制耒耜、青銅器;第二步,提出問題:假設請你開辟一處農場,你會選擇圖上哪種農具?為什么?通過學生回答,分析比較出新舊農具的優劣,鐵農具更鋒利,更耐用,我再進一步補充和說明:而且當時冶鐵工業已經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由于以上兩個原因,于是鐵農具在戰國得到推廣。
〓〓三、利用直觀教學問題創設情境
〓〓在歷史教學中,利用圖片、文物、模型等是常見的傳統直觀教具或現代教學手段來表達信息,如:幻燈、錄音、錄像、投影、課件、計算機網絡等。用這些直觀教學創設的情境,能以直觀明晰的表象,加深學生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學習的效果。直觀教學是創設歷史情境最主要的方法。因為歷史的不可再現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媒體,盡可能再現歷史畫面,讓學生成為直接的觀察者和參與者,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學習開國大典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展示國旗和播放國歌來介紹國旗、國歌產生的情況,通過投影演示、觀看電影《開國大典》的片段。在現代教學手段創設的生動的歷史情境下學習,不僅對激發學習動機、維持學習興趣大有好處,而且能調動情感因素,促使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統一。
〓〓四、表演再現創設問題情境
〓〓活的課堂帶來活的歷史。學生表演不僅僅是在學習歷史,而是在親身演繹歷史、感悟歷史,雖然不是原汁原味,但學生對歷史的印象一定比泛泛而談要深刻,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歷史因學生的表演而復現,歷史因鏈接現實而富有生命。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邀請學生編寫歷史短劇并進行表演。這樣演者動情,觀者動容,有動、有樂、有感、有悟,定會為課堂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商鞅變法一課中,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對于商鞅的典型故事,我讓學生進行了如下表演:我先選了4個學生,安排了具體任務后,讓他們背熟臺詞,揣摩意思,投入發揮。表演時,商鞅的鏗鏘有力,大臣的心虛后退,秦孝公的贊許都展現了出來,而且語言利索,神情激昂,動作到位。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