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祖榮
〓〓教育自覺,體現在教育主體對教育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教育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教育責任的歷史擔當中。為此,需要我們堅定教育信念,追求教育自覺;需要我們領悟教育真諦,守護教育本質;需要我們加強師德修養,提升教育智慧。
〓〓一、深化認識:堅定教育信念,追求教育自覺
〓〓教育自覺,來源于對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從本質上講,教育是一項基于生命、促進生命、美化生命、升華生命的偉大事業,它不僅有現實的關懷,更有終極的關懷。因此,教育需要理想和信念來承載。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教師承擔著千千萬萬個家庭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學生對于教師而言可能只是幾十分之一,但具體到每一個家庭,學生就是家庭的全部。如果說教師是一根扁擔,他一頭挑著民族的希望和未來,一頭挑著千百萬家庭的幸福和前途。正是這樣,教師的存在意義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有了對教育作用和教師使命的深刻認識,教師才能萌發教育自覺的意識。
〓〓教育自覺,來源于對教育幸福的深切感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配享幸福——創造幸福的主觀條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們人生大部分最美好的時光是在職業生活中度過的,另一方面,只有我們是幸福的教師,才可能給人以幸福和幸福的方向。“幸福”表達的實際是人的幸福感。康德有一個解釋:“所謂的幸福是世上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在其整個生活中間一切都稱心如意的狀態。”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說:“幸福就是人的本質或者目的性實現時的主體狀態。”有學者認為,生命有三種:生理生命、內涵生命和超越生命。內涵生命就是所謂生命的豐富程度,而超越生命是尋找永恒目的和最高價值的那種生命狀態。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業務能力,奉獻教育智慧,讓我們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們就會感到無比的幸福。在實踐中我們看到,‘生命自覺越高的教師,其發展的自覺程度也愈高。”有了“生命自覺”才有“教育自覺”,有了“教育自覺”,我們才能“享受教育”,才能配享教育幸福,才能提升生命意義。
〓〓二、把握規律:領悟教育真諦,守護教育本質
〓〓教育自覺,體現在對教育本質的深刻領悟上。有人說,教孩子三年,應該為他想三十年,為民族想三百年。這話確有道理,人生就是一場長跑,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眼前的教育僅是一座橋梁而非終點,僅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而非終極的目標。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培養自覺自律的人,培養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人。“育人”是教育的本質功能。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我們應該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思想,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使青少年有一顆坦誠、積極、樂觀向上的心靈,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不斷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識。
〓〓學校教育的價值主要在于,引導年輕一代通過掌握知識獲得身心發展,使他們按社會發展和家庭及個人期望的要求社會化、專門化、個性化地發展,以保障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養,從而積極而有力地促進社會向前發展。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科學精神引導人尊重事實、實事求是、誠實勞動、獨立思考、追求真理、崇尚創新、修正錯誤、排斥陳規。人文精神引導人追問人生意義,追求人的價值、尊嚴、自由、權益和社會平等、社會正義,爭取人的合理存在,向往人的解放。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發展,即發展人處理與自然關系的能力(如勞動能力)、與社會關系的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關系的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如果人的發展在這三個層面形成了健全的能力,那么,人與外界、與自身的關系就是一種和諧的關系,這個人的發展就是全面發展。
〓〓三、擔當責任:加強師德修養,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自覺,展現在對教育良知的主動覺悟上。教育良知是師德的原核,是師德最起碼的底線。真心實意地愛學生,真才實學地教學生,真知灼見地去感化學生,這就是我們教育人的良知。關愛學生是我們做好教育的基礎,“教育最大、最強的力量實質上是‘愛,一切都要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愛,可以說‘教育即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大凡有事業心的年輕人在剛踏上工作崗位時,都熱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因而干勁沖天,卻很少想過其他——將遇到的挫折、教學規律、教育理論、前人經驗等等。只有等幾年過去以后,才會冷靜下來,就以前滿不在乎的東西進行思考、學習和研究。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種傳統的、古今中外全人類所共有的教育思想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行動。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說:“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師愛,首先應是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教師在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時要像家長一樣去思考。因為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時,他的第一念頭不是給孩子記過、給學生留校察看等等,而是趕緊想孩子為什么犯這樣的錯誤,如何趕緊幫助孩子認識并糾正錯誤——這才是愛孩子的表現,簡單的、一味的批評和指責不是深刻的教育愛”。
〓〓教育自覺,展現在對教育責任的主動擔當上。有了關愛學生這個前提之后,做教師最重要的是責任心。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說:“責任并不是一種由外部強加在人身上的義務,而是我需要對我關心的事件做出反應”。社會責任感就是個體對社會及他人所負的道德、責任的感情。在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道路上,社會責任感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激發著我們的工作動機和工作熱情,也是我們感受教育幸福的關鍵因素。我們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社會機構和成員,全心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喚醒、激勵、轉化學生,使他們成人成才就是我們的社會責任。責任在肩,教師就會認真的準備每一節課,會為課堂上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純凈眼神負責;使命在心,教師就會全面的提高自己,從歷史的、生命的高度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因為責任相隨,所以甘做人梯,甘愿在三尺講臺上迎來送往,在粉筆灰和作業試卷的“圍攻”下期待桃李盛開、春色滿園。
責任編輯〓邱〓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