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兆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而學生可以多學。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教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呢?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政治課堂。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學習和認知具有情境性的。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形式的教學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的效果。
〓〓一、從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點入手,創設“身臨其境”的情境
〓〓這里所說的生活包括學生的個人生活,也包括現實的和歷史的,中國的和外國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豐富內容。當我們要從無比豐富的生活海洋中選取素材時,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政治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實現學科知識于社會生活、理論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的統一。
〓〓[案例]“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我讓班上的六個學生排演了一個小品,他們中的小張同學過生日,他們五個準備怎么慶祝他的生日。這五個同學有的說要送給他一個90元錢的大蛋糕,有的準備送給他一支鋼筆,小張本人也表示要花上個四五百塊錢好好請請他的這幾個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讓班上的其他同學對他們各自的做法發表一下意見,同學們踴躍發言,指出他們各自消費行為的合理之處和不當之處,然后我及時地將課本上本節的知識點播出來。這時既讓學生深入地理解了知識,又讓6位同學得到了感悟:怎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消費觀,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覺悟,達到了言傳身教和結果。
〓〓情境源于生活而非書本,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正是把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巧妙的結合,學生的學習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從學科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大致的過程有兩個重要環節: 一是分析教材:在創設情境之前,先研讀教材,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教學知識點的相關背景。知道了教的是什么再考慮怎么教,能更好的抓住其本質展開教。二是分析學生,教師一般需要思考的是學生兩個方面的基礎:一方面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哪些經驗能為學習所用;另一方面是學習之前已經有了怎樣的基礎,之后將為什么做準備以及憑借教學經驗思考學生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學生的已有認知發展水平、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等構成了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實性和發展性,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從學科知識與社會的結合點入手,創設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情境
〓〓學生對政治課的感覺除了抽象、枯燥外,還有“假大空”之感。這讓學生一聽到政治這個詞就開始產生排斥感,那么不管老師講得多好,他也不愿意主動接受的。
〓〓現代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我們不能把教學局限在狹小的課本上,而應引導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打開學生的視野。在教學情景設計上就要走進社會生活,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挖掘資源,將固定的知識和鮮活的時事相連接,緊扣時代脈搏。
〓〓[案例] “人的價值”
〓〓在講“人的價值及其評價”這個學習內容時,可以選擇2009年10月24日發生的湖北長江大學的大學生救溺水兒童的事跡,并設計兩個問題:①有人說:“為了兩個人的生命付出三個人的生命劃不來,不值。”也有人說:“生命換生命,沒有值不值,生命都是無價的。可是他們身上彰顯的精神是不能磨滅的。”那么,人的價值是什么?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看什么?②大學生“見義勇為”,而撈尸者“乘人之危”,他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和行為選擇?
〓〓當代知識論認為“知識不僅是認識的媒介,更是精神態度、價值倫理的載體,傳導著千百年來對世界的認識,也運載著人類在探究知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氣質、審美情懷和價值追求。”我們不能只關注知識的認知價值,而且應重視知識對于人形成情感、態度、精神的價值。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習內容跟其形成、應用的社會情境相結合時,有意義學習才會發生,所學的知識才易于遷移到其他情境中,才可能在真實的生活中解決問題。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勵。”因此,在設計情景時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應仔細篩選,充分考慮其是否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不能因為強調知識、思維的考核而把思維、知識和情感割裂開來。
〓〓三、從新舊知識的矛盾處入手,創設讓學生“有話可說”的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由于新舊知識的矛盾的沖突,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知識的缺陷,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去突破已有知識的束縛,致力于未來知識的發現、探索。因而,利用學生新舊知識的矛盾也是創設問題情境的素材。
〓〓[案例]“意識的反作用”
〓〓在講授高二《哲學與生活》 “意識的反作用”知識點時,前面已講過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的觀點,可是我們造房子時卻是先有設計圖后有房子,這是不是等于說先有意識后有物質呢?于是在一部分學生心中就會產生疑惑,新知識從中得到滲透。
〓〓宋朝朱熹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 問題是學習的出發點,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著力創造質疑的機會,引發學生的認識沖突。上述情境的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
〓〓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到學生認知的可能性,它包括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學生的創造力及潛能的發展。這種可能性是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要求問題具有相當的難度,使學生覺得自己能解決卻又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是構成問題情境的最佳素材。
〓〓總之,高效課堂是一種對理想教學境界的追求,需要對以往的教學做出很多方面的改變。教師必須在重新定位師生關系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責任心構建課堂,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讓課堂閃耀思維的火花,涌現生命的靈動,解放學生的身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