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鏗
〓〓傳統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與作文教學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近年來,我在古詩文教學中利用古詩文讓學生打開想象,進行寫作訓練,發現古詩文是學生作文訓練的很好素材。把想象作文與古詩文教學緊密結合,是提高學生想象作文的重要途徑。
〓〓一、合理想象,擴寫古詩文
〓〓想象作文是學生運用想象,描述自己未曾經歷過的事或者虛構故事的文字樣式。初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重心在寫人記事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寫人記事類作文寫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擅長或不會描寫。描寫有關于人物和環境的,學生多忽略環境描寫;環境描寫有關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學生多忽略自然環境的描寫。但自然環境的描寫在文章中往往能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的發展,烘托人物的性格,在文章中舉足輕重,在寫景抒情類的散文中更是主體。而流傳至今的古詩文,語言精練,意境優美,主旨深遠,畫面雋永,是初中學生模仿寫作的典范。古詩文的篇幅有限,提供的信息也有限,但都是一字千“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結合寫作,對那些寫景敘事佳句進行合理想象,擴寫古詩文。
〓〓在教學杜甫的《春望》一詩時,我讓學生結合詩歌創作的寫作背景,充分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有學生是這樣描寫的:“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又比如在《漁家傲 秋思》這首詞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合理的想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情景描摹得栩栩如生:“重重疊疊、形勢高險、像屏障一樣的山峰中聳立著一座孤城。斜陽西沉,煙霧彌漫,在這千山萬壑之中,這一座孤城伶仃而立,緊閉著城門。”
〓〓其實古詩文中的寫景佳句多如牛毛,比如“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我們在讓學生理解賞析的基礎上寫作,濃彩重筆描繪這些場景,既是對古詩文精華的深度吸收,更是學生模仿描寫、學會描寫的二次創造。
〓〓二、創設情境,改寫古詩文
〓〓針對一篇古詩文,我們把它故事化,讓學生在品讀古詩的基礎上,想象創造其背后可能發生的情節。張曉風在讀張繼的《楓橋夜泊》,不是改編出了《不朽的失眠》嗎?唱紅大江南北的《濤聲依舊》,創造靈感不是來自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嗎?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作為學生想象的平臺:“我”在旅途上是如何想念家中的父母妻兒/“我”在蕭瑟的深秋回憶在家享受的天倫之樂/“我”回憶與父母妻兒告別的情景/“我”落榜后的徘徊失意,無臉回鄉……我的一位學生在他的堂上練筆中想象“我”與父母妻兒告別的情景,這樣寫道:“……烏鴉的低吟,劃破天空的寂靜。妻子在門中扶著母親,斑白的發偎依著墨黑的發,靜立成一尊塑像,向著楓葉飄落的盡頭——向著我走遠的方向。……”這既是對文本的深刻挖掘,又融入了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價值觀。讓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時間空間,翱翔在文學的天空。
〓〓 三、融入意境,填補古詩文
〓〓古詩文由于語言行文特有的精練,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這些空白可讓學生的發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馳騁,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知識水平、生活感悟,沿著不同的方向,順應各個角度,加工創造出展現自己個性的文外之“言”。像《木蘭詩》中有關花木蘭在戰場的多年生活情況是一個空白點,讓學生發揮想象,通過填補,“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創造出戰場上花木蘭英勇堅毅、機智無畏的女英雄形象。
〓〓在《石壕吏》這首敘事詩中,詩人隱去了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的故事情節,我們同樣可以讓學生對詩歌進行合理想象補白。有學生是這樣描述的:“夜拉上了寂靜的帷幕,月光柔弱地灑下來,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整個石壕村如死一般沉寂。突然,有兩個彪形大漢敲響了一個老婦的家門,夫婦倆立刻被驚醒,老頭子三步并作兩步跑到墻邊,艱難地翻過墻去。這時,打門聲一陣緊接著一陣,顯得急促而兇悍,就差躲門而入了。老婦人顫巍巍地開了門,只見門外站著兩個兇神惡煞般的官差……”也有學生刻畫差吏心理:“這老人也夠可憐的,但我們若交不了差,自身‘人頭難保。罷!罷!罷!吃我們這行飯的可不能心軟,無論如何得擺出一副兇惡的面孔。”可見,當學生的思維馳騁在想象的空間時,智慧的花蕾就能競相吐放。
〓〓很多古詩文在精彩處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審美空間。語文教師要利用這些古詩文進行作文訓練,完成二次審美創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的學生千差萬別,他們從文本中感悟到的東西也不盡相同,其想象創造亦是千姿百態的。新課程蘊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努力尋求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從而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
〓〓四、逆向想象,反創古詩文
〓〓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而逆向性想像是最富有創意的思維過程,它的核心是標新立異。在古詩文的學習中要鼓勵學生進行逆向想象,反創文本。
〓〓在《桃花源記》中,寫漁人出而復尋,“遂迷,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反創”,漁人帶著眾人探尋桃花源,找到了,會發生什么。有的學生寫太守帶著人向桃花源中的人“取經”,經過努力,武陵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怡然自樂”,儼然另一個桃花源;有的學生寫太守帶著人,大肆掠奪,桃花源變得雞犬不寧;有的學生寫太守帶著人大規模移民,有限的資源承受不了過量的人口的生活消費……“反創”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個性,帶著自己的積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悟,與古詩文的作者對話,與古詩文文本對話,與自己對話,與生活對話,在對話中受到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古詩文深蘊人文內涵,其愛國愛民、心懷天下,其勵志抒情、警世省己,其陶冶性情、浸潤審美,可以內化為學生的情感、道德力量,并且與寫作交融互化,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想象創新,修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融入想象作文教學,這既能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