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軍
〓〓教師設計的問題能否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首先依賴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創境設疑,設計好每一個導學的問題,為學生創設“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究。
〓〓基于本人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問題情境的設計中應當注意以下原則:
〓〓1. 設計的問題要緊扣課標和教材。
〓〓問題的設計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在認真專研課標、教材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設計一系列邏輯相關、具有層次性和梯度性的問題鏈或問題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有效地運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思維加工。把學生引進一個環環相扣,挑戰性和趣味性并存的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去。
〓〓(1)以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藍本,設計出一堂課的“骨干問題”。
〓〓以《開花和結果》一節為例。根據本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骨干”問題:①一朵花的基本結構有哪些?最重要的結構是什么?②花的傳粉和受精過程是怎樣的?③植物的花與果實、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展示,學生很容易把握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和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把教師的教學任務轉變為了學生的學習任務,把教學目標轉化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緊扣課標和教材設計的“骨干”問題,讓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目標更明確,思維方向更集中,圍繞問題展開的思維活動、探究活動也更加高效。
〓〓(2)分解“骨干問題”,設計問題串。
〓〓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說: “為了激勵人們向前邁進,應使所給的問題具有一點的難度,但也不會難到高不可攀。”教師提出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即讓學生通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以激發學生思維的欲望和啟動學生思維。因此,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實際和生活經驗的實際,對“骨干問題”按照從大到小、從難到易、從未知到已知的“逆向分解”,形成以“骨干問題”為終端的問題鏈,為學生最終能摘到“桃子”鋪路搭梯,是一節課能否達成目標的關鍵所在。
〓〓如在上例中,為了完成“花的基本結構有哪些?哪些是花重要的結構?”這一“骨干問題”,在讓學生觀察了各種不同的花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鏈:①這些花的結構都一樣嗎?②有哪些結構是所有花都有的?③開花對于植物本身有什么重要意義?④ 對于植物實現開花的意義而言,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結構是什么?把一個問題分解成四個問題,不僅降低了問題的難度,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思考或討論就能夠解決問題,而且也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正確的方向,讓學生從“植物”而不是“人”的角度去思考開花的意義、看待花的主要結構,從而真正理解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而不是花冠。
〓〓2. 問題的表述要精練、準確、切合學生實際。
〓〓在表述問題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能力現狀和心理特征,在問題呈現的方式、運用的詞匯等方面都要精心地考量,盡量避免冗長的句子、生僻的名詞,提學生聽得懂、很容易抓住重點的問題,避免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和障礙。初中生物知識中涉及到不少初中物理、甚至初三化學的知識,比如“大氣壓”與“呼吸運動”、“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反應、能量的轉化等知識,我們在設計關于此類知識的問題時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3. 問題的設置要有生活性、趣味性。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導師。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新學教材的興趣。”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出或妙趣橫生、或新穎別致、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這樣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求知欲望,使學生獲取新知的過程成為他們滿足好奇心和興趣需要、適應求知欲望的主動過程。
〓〓例如在學習“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這一知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能量轉換器”以及“能量轉換器的功能”,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汽車加上汽油就能在馬路上自動行駛,人坐在車里可以毫不費力地去到很遠的地方。如果在我們的自行車上也掛上一桶汽油,我們騎著自行車會不會像坐小車一樣的感覺呢?”這樣幽默的問題一定會引起學生的笑聲,同時更能激起學生對這個看似簡單卻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的深入探究:“汽油里的化學能是怎樣轉換成汽車的動能的呢?”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