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嫦
〓〓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應將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陣地,為學生提供創造的契機,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那么,如何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彰顯呢?
〓〓一、孕育情境
〓〓舊的課程教學可能使得一部分學生的個性被扼殺,但扼殺者也不知道,他們以為這就是一種幫助、是一種啟迪,結果正是這種幫助、這種啟迪造成了本不應造成的個性發展。其實培養學生的個性能力必須在一個寬松、和諧、充滿信任的環境中進行。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有不怕挫折的心理,有自由發揮、充分動手的機會,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自由。鼓勵學生敢于幻想,勇于異想天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真誠地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為基礎,采用啟發式或合作探究式教學,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創設師生情感交流的氣氛,及時地表揚取得成績的學生,贊揚聲使其不斷獲得學習的滿足感,激發起主動學習的強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師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有效地給予引導,使其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增強敢于創新,不怕挫折,執著追求真理的勇氣。
〓〓如用“你說得不錯”、“講得真棒”、“你真聰明”等簡短而富有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這樣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當學生出現思維障礙時鼓勵學生“不要急,慢慢說”“老師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說好”“這回講得真不錯”,使每位學生都感到“我真行”,從而品嘗出獲得勝利果實后的味道。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只要體驗過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的力量,從而形成孕育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土壤。
〓〓在每節課教學知識的重點或難點時,開展小組討論,讓每一個人都充分參與、積極發表見解。教師要參與到小組討論之中,掌握學生思維的動態,監控教學過程。對學生的作業,開展自評、互評,鼓勵學生勇敢發言,積極爭議。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獲得成功的強烈欲望。啟迪學生對問題要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形成創新的氛圍。
〓〓二、激發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具有童趣的情節、游戲比賽或猜謎等形式,把學生帶進神奇的知識海洋,步步攀登知識的高峰。如我在教學《偉大的發明——傳遞文明的紙》之前,布置學生課前展開調查,了解紙發明之前人們在什么材料上寫字,分析它有什么缺點,收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相關資料。教這課時,我先請同學們想象如果我們今天帶著用竹簡做的書在這里上課,你想象一下,會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書包里所有的書都用竹簡書寫,大約需要多少根呢?如果我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讀的書,看的課外書都是用竹簡做的,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因此都講得津津有味。我趁熱打鐵:“紙張的發明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學習和書寫,而它的傳播和廣泛應用,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來看看,造紙術是什么時候傳到世界各地的呢?”(課件出示:造紙術傳到世界各地的時間圖)這樣老師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學生對這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促進了創造思維的發展,因為積極的情感能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引導學法
〓〓回顧以前的教學方式,那一種簡單的教學模式正如蘆詠莉博士所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卻只是一條傳輸帶而己。沒錯,僅靠這樣一條傳輸帶要教導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具有競爭經驗與承受失敗毅力的人才是很難的。因為學生學習的只是書本上的內容而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但實質上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應該是一種探究、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過程。為此,我覺得,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到知識,在知識中體驗生活,就得靠老師在學習中的引導。素質教育提倡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主動去獲取知識,發展思維,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作為一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做人的方法。
〓〓會聽、會看、會想、會說,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繼而邁進想象的大門,因為想象是創新的源泉,是科學發明的前奏。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勤于想象,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四、指導評價
〓〓評價要貫穿于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創造性的思維等都需要靠正確的教育評價去引導、去鼓勵和調控。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內容要全面、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并且評價要具有激勵性。
〓〓學生的品德與社會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必須的品德與社會知識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創新教學理論下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評價,既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評價學生參與、交流和探索的過程;既要對學生所提出方法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又要根據其自身素質進行評價。
〓〓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狀況的評價更加客觀和公正,應采取多種方式。既應包括學生書面作業情況的評價,也應包括通過觀察、提問、交流等方式對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要改變學生處于被評價的被動局面,采用教師對學生評價、學生之間互評以及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注重發揮評價目標的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在教師指導下開展互評和自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樹立自信心,才可能成功。由此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方式為主,要有利于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因此評價過程中要善待學生的思維結果,更多地關注學生掌握了什么,具備了怎樣的能力,獲得了怎樣的情感體驗,而不是首先關注他們知識能力的不足;要注重通過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而進行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