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立
〓〓〓在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悶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悶課的主要特征是,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沉悶,課堂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交鋒,思維呆滯,悶課的結果是摧毀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在教學中進行趣味教學,讓思想品德課變得有趣有味起來。
〓〓一、精彩教學導入,撥起學生的心弦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們:要打破“悶課”局面,上課的導入是上好課的關鍵環節。
〓〓例如,我在講授九年級思想品德《承擔對社會的責任》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一首歌《愛的奉獻》作為導入新課。學生的積極性霎時高漲起來。優美動感的旋律,熟悉而又扣入心扉音樂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讓學生深深感觸和感動。然后老師因勢利導:歌曲中印象最深的兩句歌詞是什么?這些歌詞說明了什么道理?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回答,最后歸納出結果:歌曲中印象最深的兩句歌詞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些歌詞說明了我們要奉獻自己的愛即要學會承擔起責任。在承擔責任中健康成長的意義:有助于我們獲得幸福美好的生活。接下來,同學們在既興奮又輕松、愉快氣氛中的學完這一課時的內容。
〓〓教師要設計出能引發學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并且要講好,使之明確該節課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明確學習本節課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就會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注意,使思想品德課變得精彩起來。
〓〓當然,教學導入要注意:導入要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要與教學內容相適應、要與學生特點相適應,導入要有啟發性、趣味性、科學性、藝術性、短小精悍。我們反對脫離實際、嘩然不實、喧賓奪主的教學方式。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要求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要不斷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賴于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利用能引起學生知識、情感、行為變化的自然、社會現象或人為創設的具體場景,激發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以達到知、情、行最佳統一效果的一種教學活動。
〓〓如我在上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的人的四大基本情緒時,創設了如下情境,即喜怒哀懼的表演情境。 根據教材內容我讓4個學生上臺表演四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情景。每表演完一項,就相應地向全班同學發問。這位學生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緒?(高興);那位學生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緒?(憂傷);這個是什么樣的情緒?(害怕);那個是什么樣的情緒?(憤怒)。然后引導學生歸納人的四大基本情緒的表現形式,認識了解人的情緒情況和對人有什么影響。老師在學生歸納的情況下進行總結:人的情緒是復雜多樣的,會對人產生神奇的效果,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影響。
〓〓在這堂課上通過創設表演喜、怒、哀、懼情境,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設成了很受學生喜愛的戲劇情形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個個躍躍試試都想參與進來,都想展現自己,結果很快把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把握下來。
〓〓通過表演喜、怒、哀、懼情境,使學生受到了啟發,了解到情緒對人的影響是多么的大。并充分認識到人只有保持積極情緒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時也感受到人的情緒是多種多樣猶如萬花筒。并學會了自己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在表演喜、怒、哀、懼情境活動中,他們至始至終都保持著歡快的氣氛,思想品德上的一些抽象的詞匯及問題使他們迎刃而解并很快地記下來,從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三、 語言幽默, 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課內,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會呈現出一個小小的疲勞波谷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是隨著時間的推進程而變化的,而且是隨著刺激物的變化不斷轉移的。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緊緊扣住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想方設法創設教學高潮,幫助學生度過疲勞期。
〓〓例如在講授九年級思想品德“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一課題中。關于“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之間的關系時,我幽默的說:這里有一部大車。:經濟建設好比一部大車,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它的方向盤,改革開放就是它的發動機,大車要安全快速行使就少不了方向盤和發動機。如此描述,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