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萍
〓〓幼兒在活動教育里能夠很好地掌握環保知識,而在日常生活中卻不能時時做到自覺保護環境。因此,如何使幼兒的意識真正轉化成自覺的行動,并形成一種習慣,是環境教育的難點和著力點。
〓〓一、挖掘細節培養情感
〓〓1. 通過日常生活挖掘亮點。如在生活中如何節能,每次外出旅行時,我們都會讓幼兒帶水壺,日常生活中帶手帕。我和幼兒一起準備烹飪食材時,我都會提示他們注意每一道洗菜水的用途,向他們介紹怎樣節約能源,在下一次的活動時我又讓幼兒提醒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節水,還會讓他們互相介紹在生活中有什么節能的小妙招等。
〓〓2. 通過活動激發興趣點。我們組織大班的幼兒和老師一起排演童話劇《變廢為寶》,并向自己的同伴進行宣傳,無論是對同齡的幼兒還是對比他們小的幼兒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通過這樣的牽動,各年齡班開展了有關的主題教育,使幼兒知道垃圾分類的作用。
〓〓3. 通過研討形成新觀點。中班的幼兒有了一定的經驗后,我們嘗試把看到的、遇到的一些現象變成問題引發幼兒的思考。比如我們去參觀海洋館,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看海豚表演了,回來的討論活動中,我找來一些有關海豚在海洋里的生活片段和資料,并提問:“你們覺得生活在大海里海豚開心點呢,還是生活在動物園里的海豚開心點呢?”幼兒開始進行辯論了,有的說:“生活在大海里的海豚會開心點,因為它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大海比動物園水池大。他們會游得很舒服。”“不對,在動物園有小朋友和他們玩,還有叔叔給他們吃小魚,當然是生活在動物園里好。”“在動物園就不能和它們的家人在一起了。我不喜歡。”“在大海上會有大暴雨的,會有危險。”幼兒誰都不服誰,當他們把目光轉向我,希望我能給一個正確的答案給他們,我笑著讓他們自己去找資料。因為有了疑問,幼兒就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這樣能讓幼兒對一些習以為常的做法有了自己的思考,為針對保護環境提出改變生活習慣做一個鋪墊。
〓〓4. 通過示范展現共通點。幼兒具有模仿性強和易暗示的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他們。往往教師喜愛的,幼兒也都喜愛。因此教師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比如在平時的活動中,看見有幼兒用完水忘了關好水龍頭或水龍頭沒關緊,我就趕快把水龍頭擰緊,并告訴幼兒這樣也能節約水。幼兒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久而久之他們也學會了節約用水。
〓〓二、持之以恒形成習慣
〓〓1. 用生活細節慢慢滲入。每天的飲食中,除了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的習慣外,我們還滲入環保教育,進一步啟發幼兒節約能源,鼓勵幼兒不挑食,不浪費,不倒掉飯菜。喝完的飲料瓶進行回收,在美工活動和科技活動中成為幼兒創作的原材料。我們還在班上設置了垃圾分類箱。
〓〓2. 抓住教育契機積累經驗。有一次在自由活動的時候,聰聰又被同伴投訴拿別人的玩具玩,可是他自己就有一大堆的玩具,我問聰聰為什么,他說這些玩具已經玩太久了,不想玩。之后我也了解到聰聰家里已經有一大堆玩具,可還是不停地想買新的,我問其他幼兒怎么辦,他們也想不出好辦法。“六一”節的時候,我們幼兒園開展了互換玩具的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稍舊的但已經不需要的玩具放到交換站,等有興趣的同伴也拿出自己的玩具進行交換,這個活動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兒的興趣。當我再次組織幼兒討論如何處理自己的不需要的玩具時,幼兒的想法就豐富多了。在以后的“六一”節活動中幼兒逐漸會積極整理自己不需要的玩具準備和同伴進行交換。
〓〓三、細節貫穿,形成合力
〓〓1. 利用外部環境營造氛圍。在幼兒園有水龍頭的地方、有能源開關的地方、有垃圾收集的地方,我們都放上明顯的標志,既提示大家應該怎樣做,又能給幼兒做一個示范作用。班上還會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發展出來生成課題,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家園之間的討論話題、資源收集進行展示。
〓〓2. 利用家園結合營造氛圍。每周五放學我們除了給家長發有關保護環境的小提示短信外,還利用電子屏幕向家長宣傳,根據每個主題或節日向家長發放倡議書。我們把各個幼兒和家長收集的資料、作品展示給每位家長看,這樣家長們就可以交流從不同渠道獲取的知識,進一步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我們還結合環保主題“熄燈一小時”等活動,提高家長對環保的認識,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和肯定。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