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高校在讀學生創業現狀的調查,輔以對上海某211高校調研所得數據,由高校在讀學生創業的一個側面梳理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教訓,思考教育引導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創業 教育
當下社會經濟發展日趨多元化,大學生的就業理想也不再拘泥于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等傳統行業,很多學生都懷揣創業夢想。在國外,在校生創業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以及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80后”的扎克伯格,他們都是大學在讀期間創業,甚至不惜輟學走上創業之路的;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用夢想和激情奔跑在創業的路上,如2008年交大在讀研究生張旭豪和幾個同學一起創辦了“餓了么”餐飲服務平臺,在上海各高校學生中迅速開拓出市場,最終也獲得了來自海外的投資青睞,一舉創業成功。這些案例都影響和激勵了更多的在校大學生,也讓創業的路不再遙不可及。
與此同時,政府也在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創業,并給予優厚的政策和經濟支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上海的很多大學畢業生已經成功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2]。而這些將“夢想”變為現實的畢業生大多都起步于讀書階段,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原因。
一、創業情況調查
在開篇中提到的創業案例都有一個共性:主人公都是在讀大學期間就開始起步創業的。因而本文選取“在讀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上海某211高校外語、通信、美術三個專業從大一(上海大學自2011年開始施行“大類招生”制度以來,90%大一新生都在社區學院進行通識教育,因此只有少數專業學院的個別專業有單獨招生的大一學生,其中包括外語學院的“日語專業”,因而本次調研對象包括2012級日語專業大一學生。)至大五(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建筑學專業為五年制,因而本次調研對象包括建筑系大五年級的本科在讀學生。)的330名在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個案訪談,通過回收和統計的309份有效問卷,了解在讀學生目前的創業意向和實踐情況,這些數據在當下大學在校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創業意向
在讀大學生對創業所持的態度如何?在“受訪學生是否有‘創業意向”的調查中,有8.3%的學生表示“有意向,正在自主創業或參與創業團隊狀態中”;有33.2%的學生表示“有意向,還未起步”;有43.5%的學生表示“沒有意向”;有15%的學生表示“說不清”。
在“對創業沒有意向的原因”調查中,有28.1%的受訪學生表示“創業風險太大,不想承擔失敗的損失”;有16.7%的受訪學生表示“對人生和就業都還沒有規劃”;有10.5%的受訪學生認為“創業不適合我”;有9.6%的受訪學生表示“完全沒想過創業之類問題”;有5.3%的受訪學生表示“親友中有創業失敗的案例”;另有29.8%的學生表示“說不清”。
在“創業能否跟所學專業相關”的調查中顯示,有62.7%的受訪學生表示“能”,其余學生表示“不能”。在“創業中最重要的元素”調查中顯示,有55.3%人次的受訪學生選擇“市場”;有19.1%人次選擇“貨源”;有38.8%人次選擇“時機”;有23.6%人次選擇“合伙人”;有44.7%人次選擇“資金”;有7.1%人次選擇“來自學校的指導與支持”。
2. 創業種類
所謂創業種類,本文中指的是在讀大學生在創業(或擬創業)過程中選擇經營的商品種類。在“創業主要經營或參與經營的商品(以及假如創業,您所感興趣的經營范圍)”調查中顯示,有30.7%的受訪人次選擇“開辦學習班、教育類培訓、家教等”;有23.3%人次選擇“賣衣服、鞋子、飾品”;有11.3%選擇經營“美術、文藝體育用品”;有9.1%人次選擇“賣芯片、電腦或其他電子配件”;有7.8%人次選擇“賣美容護膚品”;有6.8%人次選擇經營“虛擬商品,如QQ幣、虛擬游戲道具、充值卡等”;另有6.8%人次選擇經營“攝像、拍照器材及其他數碼產品”;有1%選擇經營“某類產品的市場推廣”;還有6.5%人次選擇經營“其他”商品,如“家居設計裝潢、農場、石油、手工藝、寵物店、創意產品、蛋糕店、飯店、房地產、設計公司、網站論壇、藝術品投資”等等。
3. 創業過程
所謂創業過程,本文中指的是在讀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選擇和態度等元素構成的整個過程。關于實踐 “自主創業”或參與“自主創業”團隊的調查情況如下,因本文篇幅所限,此處僅將調查問卷中多數受訪人的實踐情況表現出來,不逐項展示。
在“實施創業項目”的學生中,多數受訪者表示“剛起步,1-3個月”;在“學校對創業學生情況是否知情”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表示“學校不知道,有校外指導”;在“創業是否需要網絡支持”調查中,四成受訪者表示“需要,網上開店,進貨出貨完全依靠網絡”;在“所使用的網絡創業平臺”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表示使用“淘寶”網;在“是否有創業伙伴或團隊”的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表示“有,1-2人,我是負責人”;在“創業伙伴來自哪里”調查中,六成受訪者表示創業伙伴是“大學同學”;在“創業伙伴主要從事哪些工作”調查中,六成以上受訪者表示“跟我做的工作完全一樣,只是在我沒有時間的時候頂替我”;在“創業后遇到的困難”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投入時間和精力有限”。
4. 創業體會
所謂創業體會,本文中主要包括在讀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創業經驗和優勢”調查中,根據受訪者的選擇由高到低排序為:“順暢有效的人際交往”“建立了穩定的客戶和銷路” “前期準備工作做得扎實”“選對了市場”“選擇了網絡平臺”。
在“創業‘教訓和劣勢”調查中,受訪者選擇前三位的要素為:“沒有穩定的客戶、銷路”“人際交往、溝通不順暢”和“缺乏資金”。在經驗和教訓兩個極端的體會中,受訪者都選中了“人際交往”,可以見得此項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重要分量。
5. 創業結論
所謂創業結論,本文中指的是在讀大學生對于自己經歷的創業實踐,給予自己的評價,以及未來是否會選擇將創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的態度。在“創業結論”中,受訪者選擇前三位的感受是:“勇敢的嘗試、難得的體驗”“無論成功與否都不后悔”和“重要的人生經歷”。
在“是否認為目前創業活動在將來可成為正式職業”調查中,半數受訪者表示“不會成為正式職業,因為不穩定”。
二、思考教育引導
通過對上海大學在讀本科生創業情況的調研,筆者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也強烈地感受到作為一名思政工作者在扮演著“指導”創業大學生的教育者角色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問題與挑戰分析如下:
首先,思政工作者對在讀學生創業情況的預判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在開始本次調研之前,通過梳理當下種類繁多的指導大學生創業的書籍和網上文獻,以及瀏覽百余個大學畢業生成功創業的案例,讓在一線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筆者頭腦發熱,產生了這樣的錯覺——創業并不只是個傳說,很多學生都通過創業取得了成功。但從調研數據來看,在回收的309份有效問卷中只有36份中體現出創業實踐過程,僅占所有受訪學生的一成左右,而在這一成的學生中又有56%為剛起步創業的學生,而并非創業“已步入正軌”的學生。
其次,學生的需求多,學校一線輔導員因自身經歷不多,能給予創業學生的實際指導少而空洞,使得學生很少主動跟學校交流創業問題。在 “學校是否知情你創業活動”調查中顯示,多數學生的創業經歷并不會跟學校和老師溝通,反而是多會接受校外指導。這也說明創業學生對學校進行創業指導教育的心理期待很低。學生的需求其實很多,比如從“是否高校應進行創業教育”的調查中就可以看出,有59.3%的學生認為“應高度重視”,但實際上學校能給予的真正有用的幫助很少,多數就業指導停留在“吃苦耐勞精神”方面[5],較為空洞,對學生來說沒有營養。在以上方面,思政工作者還需要通過進一步學習以及增加對社會各行業的深入了解才能給予學生更多有效建議,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和聯絡更多創業平臺、孵化基地、創業苗圃來幫助指導學生。
再次,作為一線思政工作者的輔導員在指導學生創業就業過程中并非完全“無用”,而應當找準“用處”,幫助學生實現創業就業理想,這對思政工作者來說是個挑戰。
在對大學生的公關禮儀、個人素養、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來說,思政工作者的“作用”很關鍵,上海理工大學在這方面就樹立了典范(上海理工大學的“大學生領導力研究與訓練中心”就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個人素質,包括學生的禮儀與藝術文化修養,學術表達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等方面,都能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這一點在本次調研的結果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如在“創業經驗和教訓”的兩道問卷題目中,多數受訪者都選擇了“人際交往”,由此看出無論創業成功還是失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思政工作者在指導和提升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的過程中,應當抓住學生這些存在缺失的方面著力培養,才能從實際情況中幫助學生在創業就業的路上走的順利、長遠。
【參考文獻】
[1]阿里巴巴商學院網絡創業研究中心. 大學生網絡創業現狀與趨勢:中國大學生網絡創業研究報告[D].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魯雄剛.當夢想成為現實——上海市大學生創業案例集[D].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
[3]朱莉,姜峰.贏在未來——大學生創業實務與策略[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4]胡傳健,孫道勝.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教程[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5]楊紅兵. 大學生就業吃苦精神丟不得. 教育與職業,2012(06).
【作者簡介】
朱一佳,女,1982年生,浙江溫州,上海大學外語學院,輔導員,講師,1982年生,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