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哉
【摘 要】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塑造完整的、全面發展的人。近年來,對青少年學生加強道德情操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在情感教育方面,語文教學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語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學科,最有人文色彩,最具情感力度。教語文,除了最基本的知識傳授外,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體驗并進而自覺體驗,體驗到語文的美,體驗到語文的豐富和精彩,體驗到語文的強悍與博大。語文課上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課堂就能出現高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來我就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不能“唯我獨尊”,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真正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關鍵,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只有和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把學生推向語文教學舞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才能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才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與此同時,學生一旦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就會爆發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教學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成為一種必然。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文學是一門情感的藝術。文學是對人的生命、社會及其意義的叩問,是情感的領域,是價值的體系。好的作品有著優美的藝術境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是進行情感體驗教育的重要途徑?!叭刖硠忧椤钡膶刖湍芤幌伦幼プW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一文時,先用深沉、感人的語言講述周總理逝世時人們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悼念活動場景,面對沒有遺產、沒有子女、沒有墳墓,也沒有留下骨灰……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好總理,誰都禁不住悲痛欲絕。這樣,師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有機融合在一起,并激發出緬懷周總理的強烈情感。情注課中,課堂生輝。教師用富有感情的語言講述動人的故事,給課堂罩上一層感情色彩,學生的情感體驗自然轉移到對課文的體驗上,從而生發具有共鳴效應的情感波瀾,對課文的教學效果來說,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三、培養學生的能力,積極引導學生的情感投入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創造一定的條件,通過學生的耳、眼、鼻、手、腦等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情感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語文中的情感因素,正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一些課本劇、戲劇表演、形象模擬都能在學生的親身經歷下進行,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例如《皇帝的新裝》《麥琪的禮物》等一些生動感人的童話小說都可以編成課本劇。課文中的《石壕吏》《核舟記》等一些形象直觀的文章則可采用形象模擬的形式,在表演的過程中,情感自然而然就“濫乎于胸”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解決了。
四、要注意讀出情感信息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于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加里寧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試想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能不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地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比如《沁園春·雪》上闋要讀得豪情萬丈、下闋要讀得居高臨下、最后三句要讀的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同樣只有抱著掏心掏肺的心態、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學生在讀時讀得真、悟得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并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
五、要注意發揮情感活動的作用
情感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動力。只有在激發情感的前提下,才能拓展他們的思路,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重自己和學生的情感活動。
1. 在熟悉教材內容的過程中,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詞、句、段落層次,中心思想等,更要細心體驗和品味教材表現出的情感。教師在備課時,自己應先受教材的感染,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作品反映出的情緒和情景,并把這種最初的感覺和沖動保持下來,這會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潛在力量。在這一方面于漪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她曾說《周總理,你在哪里》的教案是“用淚水寫出來的”。筆者在授此課時,也采用以情激情的方法。教師先“動情”,把教材中的“文中情”化為“學生情”。授課開始,先簡略介紹總理光輝的一生。描述了1976年1月總理逝世,舉國悲痛,總理靈車駛過10里長安街,萬人空巷,淚流成河的動人場面。接著含淚以無限懷念的感情有表情范讀詩,全班鴉雀無聲,更有許多學生熱淚盈眶。隨后再對詩歌作精煉的講解,使學生理解詩的含意。這樣不僅激起他們對周總理的無限崇敬之情,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
2. 在組織安排教學程序時,要弄清一篇文章的特別是文學作品中情感的源頭、趨向、起伏、強弱。比如一篇小說,如果真正把握了作品主人公情感上的種種變化,也就切實把握了課文的脈絡和主題,把握住了作者的意圖和基調,這樣對教材的領會才能更透,講解也才能更活。
3. 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老師可針對不同文體、主題、內容、特色,感情基調等,采用“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錘打重點詞句、表情朗讀、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傳情,以情激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