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紅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要求教師學高身正;教師是春蠶、蠟燭,所以教師要多奉獻少索取……教師在獲得太多的美譽的同時也承載著太多的責任和壓力。社會對教師角色的美善化,對教師賦予過高的期望值,使得身處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不但長期超負荷地工作,而且承受著來自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和家庭多方面的壓力,經常處于心理應激之中,必然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近幾年,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引起研究者的關注,據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某省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檢測顯示,中小學教師心理障礙發生率高達50%。其癥狀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精神不振、過分擔心、說不出的不安感和失眠等,小學教師作為教師的較大群體,其心理健康研究狀況明顯不足。
小學教師工作節奏快、在校時間長、競爭激烈、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隨之產生的抑郁、焦慮、暴躁和強迫等心理問題也呈上升趨勢。部分農村小學教師出現了抱怨、委屈、疲勞、抑郁、焦慮、無動力、無熱情等不良情緒反應和狀態。但教師也是人,教師也是平凡勞動者中的一員。特別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倡,出現了“家長向教師要分數,校長向教師要升學率,教師面對同事要爭面子,教師面對學生要講良心”的多種角色應對局面。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心理產生問題或癥狀的最核心表現就是情緒上的反應。而不良情緒主要的表現癥狀是焦慮、抑郁、不安等。從調查結果來看,中小學教師產生焦慮、感到疲勞、不安等不良情緒比例都很高。同時,調查還顯示,不少老師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影響教學質量。這就說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視。
小學教師因心理健康因素而產生對職業的倦怠。現代生活的日益緊張和繁忙,給教師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升學的激烈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這也是他們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在長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表現為情緒疲勞,工作熱情降低,缺乏應有的師德、師愛,甚至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或沒有意義。小學教師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一定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和生命質量。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的身心造成的危害在某種意義上遠遠超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產生的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師教育應該關注的問題。
那么,小學教師應如何做好心理健康自我維護工作呢?
一、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現代教師心理健康的內容包括: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情感,高尚的行為,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全的個性。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教師應力求做到:
1. 教師應該以正確的價值觀看待問題。
2.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應該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用愛去感染學生。愛是動力,也是追求。
3. 為人師表,是教師的原則。教師不僅僅教給學生知識,同時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身為人師,教師時刻起著榜樣的作用。
4. 樂于交往,處理好人際關系。了解自我,接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要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尊重別人。要學會謙虛與自信共存。要學會知足,不要給自己定下過高的目標,否則只會自尋煩惱。成功的教師能以各種方式影響每一個學生。
5. 個性體現著一個人的特點。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無疑是不可估量的,學生每一時刻都身受教師的感染。一位優秀的教師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極力控制自己。健全的個性是教師樹立良好形象的前提。教師應該培養良好的個性。通過自我認識,正確自我評價。要自我監督,避免個性偏離正常。
6. 以人本思想為指導,樹立民主平等觀點,注意感情投資,注重改善干群關系,營造一種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寬松心理氛圍與和諧的人際環境,使去向不明置身其間能有一種安全感,從而心情舒暢地工作。
二、調整心態提高心理素養
1. 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注意為人師表,主動駕馭和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掌握提高自身素質的一些技巧如:經常記錄教學經驗、心得,向優秀教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工作上的自信心。
2. 要有心理保健意識和技巧。要懂得善待自己,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不要對自己過分苛求。當遇到心理困擾和挫折時,能夠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善于通過宣泄、激勵、補償、轉移、轉移升華、暗示等方式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以減輕心理壓力。
3. 培養自己有多種興趣如書畫、養花等,以舒緩緊張的社經和提升生活質量。還要合理安排時間,以減輕過重的負荷。
4. 經常鍛煉身體,體質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心理健康,同時還能分散對焦慮問題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找到應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時,教師自身也要有意識地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及時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緒,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教師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此,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與增進,不僅僅是個人所思所為,應是教育界及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不容忽視。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