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為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2009年7月,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會議在天津召開。會后,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再一次強調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在我國中職院校中,德育課教學的實效不容樂觀,其中教學方法陳舊是最核心的問題。為了改變德育課教學面臨的窘境,我們必須進行教學改革,采用新的教學模式。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模式對比
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學計劃》所決定的一種新型的職業培訓教學課程體系和先進的職業技術培訓教學法。它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行動主體,通過學習活動構建知識,形成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動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適應相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又能將這種構建知識的能力運用于其他職業,進而達到學以致用效果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對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根本變革,它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而傳統教學模式,是通過修剪學生的個性而培養同一模式的人,因此培養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對其成員各種類型的需要。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統一化的學校教育通過壓抑個性而扼殺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在傳統教學課堂上,老師是行動主體,常采用“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單項灌輸方式,老師只關注 “學會”的結果,而不注重培養學生“樂學”的心態與“會學”的能力,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厭學,或者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能獨立承擔工作,缺乏主動性。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老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調者,學生成為整個學習過程的行動主體,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行動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因此,行動導向法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德育課中的實施
為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讓德育教育真正為學生就業服務,我所承擔的德育課教學將行動導向教學法引進了課堂。根據德育課的教學特點與要求,主要采用以下五種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討論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德育課堂中的應用。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通過模擬學習、生活、職業活動中的某些場景,組織相關知識的教學,為學習者創造一個真實環境,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學生通過在這種仿真的實踐環境中鍛煉,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課程內容,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知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我們可以舉行模擬招聘會,讓學生在面試中學會如何推銷自己,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以便查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 確定活動目標:面試是應聘者必須經歷的重要一關,直接影響到你的就業質量。本次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面試的重要性,在模擬面試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揚長補短”地發展自己,為今后的就業打好基礎。
2. 活動形式: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全班同學分為8組,每組約6個人,每組選出一名組長和記錄員,組長負責督促本組成員認真完成任務,記錄員做好課堂活動記錄。
3. 活動方案:活動分別在兩個小組間進行,全班共分為四個活動單位,每個小組都要扮演“招聘方”與“應聘者”兩種角色,比如,一組的“應聘者”參加二組的招聘會,二組的“應聘者”參加一組的招聘會,這樣以此類推。
4. 活動步驟: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資料,擬定招聘崗位,確定面試指標、面試題目和評分表,然后各活動單位開始面試。此時,老師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各雙方的表現和存在的問題。
5. 評價總結:首先由每組代表談自己對扮演兩種角色的感受;然后由老師針對各個小組的表現,確定2個表現最優秀的小組并評選出最佳“面試者”和“招聘官”;最后,老師總結整個面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并指出存在的問題,以便學生改進。
三、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建議
1. 通過實施發現,行動導向教學課堂的成功與否,與教師和學生的個人能力、態度與準備充分程度有很大關系。不同教師之間存在著設計能力、知識水平、資源擁有、個人態度及諸多方面的差異,因而最終的課堂效果也截然不同。因此,這一新的教學法首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來研究教材和學生,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這些教學任務既要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要切合學生實際,能與理論知識巧妙結合。因此,必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使教師既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當好“督察員”,在學生自主討論的過程中不要放任自流,要給予積極的督促和指導。
2. 雖然我們的德育課堂引進了行動導向教學法這一先進的教學模式,但實踐活動教學的開展仍受到空間和教學資源的限制。比如,活動教學基本上是在空間狹窄的教室里開展,每個班級以40人為例,全班分為8個小組,教室的場地、設備有限,使情景創設的客觀性受到局限,活動無法很好的開展。再比如,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仍然是為過去“以教為主”的傳統教材,注重理論說教,案例陳舊,無法滿足教學改革的要求,因此,開發編寫新教材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德育老師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同時,投入大量精力搜集資料,設計每課的教學活動方案,讓我們的新教材真正能指導課堂實踐。
【參考文獻】
[1]韋莉莉,徐念農. 以行動導向學習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J]. 前言, 2010(5):143.
[2]姜大源. 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