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人們認識到傳統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的課堂,和機械沉悶、無創造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發展。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尊重,要尊重其已有的經驗,更要尊重其個性的發展。生成性教學的提出就滿足了課程改革的需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互動良好,是有效和諧課堂教學形式。生成性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已開始實施,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存在偏差,針對生成性教學如何實施,擬以錢夢龍的《故鄉》教學為例,探尋中學語文生成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
“生成”一詞在《教育大詞典》中的解釋是:“強調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從環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動構建信息意義生成的過程。”生成性教學則是指課堂的動態生成教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是在動態中生成的。這種教學注重過程和結論的協調,注重動態的變化創造,把教學看成是預定和非預定的統一,尊重個性,欣賞差異。要達到這種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接受程度的高低進行分析,然后正確地加以引導。目前生成性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已開始實施,但是類似“無生成”,“偽生成”,“濫生成”等教學行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卻時有發生,因此本文擬以錢夢龍的《故鄉》為例來探尋中學語文生成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1 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
現代教學理論倡導的“以學定教”,“一切為了學生”,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生為本。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取能力的一種強烈愿望。”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調動。在課堂中,處于主動地位的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而不是傳統課堂中的“滿堂灌”的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興趣除了其自身的興趣愛好外,還可通過外界刺激去激發,使其產生好奇心,讓他產生學習知識、獲取能力的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適宜的外部刺激,創設問題情境,科學地發揮學習興趣的引擎作用,當好學生的引趣人。
《故鄉》課堂實錄片段(一)
生:課文中說“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閏土為什么要生那么多個孩子呢?
師:是啊!有同學提出,為什么給閏土不少生幾個呢?為什么不實行計劃生育呢?(大笑)
生:中國人過去是多子多福;可是多了,生活更困難了,還談得上多福么?
生:閏土先生了許多女孩,他總想生兒子,因為女兒不是好勞動力。(大笑)
師:這我們就不知道了,課文上只說是孩子,可不知道幾個男幾個女。……閏土不會挑到城里去賣西瓜么?(大笑)
生:那時候有許多苛捐雜稅。
以上例舉了《故鄉》課堂實錄的一個片段,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全部寫在小紙條上,最后搜集了600多個問題,教師篩選出了一些有意義問題在課堂上提出。在課堂中講到這個問題時,及時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學生經過課堂上的點撥,對文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且根據他們以往的生活體驗,能夠給予一些解答。課堂中閏土為何不少生幾個孩子,為何不實行計劃生育的問題,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給出了大膽的想象,問題沒有得出正確答案,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課堂氣氛活躍。
2 運用教學機智,科學有效引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占主導地位的,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承擔教的責任,并且施加教育影響。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承擔學習責任和接受教育的人,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都需要學習和指導。在生成性教學中,要有效地刺激思維,就要求提出科學合理的問題。在傳統課堂中,教師給出一連串簡單問題,學生無需大腦的思考,便可給出答案。這是學生無思維的生成,是淺顯而無效的互動,這一類問題是無生成的“串問式”問題。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體驗性”和“開放性”,給出的問題應該與學生的能力程度相適應,他們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知識加以整合方可給出答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注意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度的統一,使學生“立體”發展。
課堂實錄片段(二)
師:好。在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之前,我先來考一考大家:《故鄉》是什么時候寫的?
生:1921年。
師: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國有一次很大的社會變動,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師:這《故鄉》寫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的事。那么,當時的社會情況怎樣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聯系本學期讀過的另一篇魯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寫作年代和《故鄉》差不多同時。回憶一下,《一件小事》寫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沒有?怎么寫的?
生:期間耳聞目睹了許多所謂國家大事: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
課堂實錄片段(三)
生:作者把楊二嫂稱為“圓規”。
師:對!圓規這總不是尊稱,是嗎?而且連引號都不用,就叫她圓規了。為什么?這是什么寫法?
生:借代。
師:嘿,你怎么知道的?
生:老師從前教過這種寫法。
師:哦,你們的老師給你們的知識真豐富。那么為什么用圓規來借代呢?
生:她兩手搭在髀間,張著兩腿,正像一個細腳伶仃的圓規。
師:對了,要兩樣東西有某種相似,才能借代。
在片段(二)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起點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加以引導,讓學習的知識有了縱向的聯接。調動學生已經習得的知識,指示學生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將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過的《一件小事》的寫作背景被《故鄉》利用,原因是他們的寫作年代相同,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所處狀態也基本相同。在片段(三)中,在師生的問答間,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又根據互動中涉及到的知識點加以歸納和闡釋。
3 掌控全局節奏,把握學生心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在知識能力方面進行引導,還要觀察學生的心理流向,適時把握調節課堂節奏。在學生遇到不感興趣的問題時,教師要做好激發工作。在學生表達自己感受語言受阻時,教師要點撥啟發,為其鋪路搭橋,引導學生順暢表達。在學生標新立異,在某個觀點上欲罷不能的闡述自己獨特的觀點時,教師要掌控好課堂的節奏,把握好時間的分布,及時歸納疏導。生成性教學課堂是動態多變的,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教師應該采用科學地指導方法。學生發揮個性思維,提出或回答創新問題時,應該給與充分具體的贊揚和肯定。在學生回答錯誤的情況下,不是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應鼓勵并糾正他。在日常的課堂互動中,要時時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課堂實錄片段(四)
生:兵、匪、官、紳……
師:哪個字最根本?
生:官。
師:為什么?
生:官管當兵的。(笑)
生:官是剝削者。(笑)
生:官是最高統治者。(笑)
師:有道理,不要笑。……就是維護著這個腐朽制度的。
片段(四)中,學生的回答中就出現了錯誤,將“統治者”和“最高統治者”混淆。最高統治者是指君主帝王,掌握最高統治權的人,而不是“官”。教師沒有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刪除了“最高”兩個字。既給學生正確的指導,又把握了學生的心理,保護了其自尊心。
綜上所述,生成性教學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運用教學機智正確有效引導,把握學生心理掌控全局節奏,徹底完成由“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向“學生學什么,教師教什么”的轉變,從而真正實現“真生成”、“多生成”和“好生成”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許屏屏(1991-),女,漢,江西省宜春人,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學